华信教育资源网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
作   译   者:胡祥培 出 版 日 期:2011-06-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 
书   代   号:G0136420 I S B N:9787121136429

图书简介:

  本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全国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公共核心课程教材。本书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在内容体系上包括GIS的基本概念、基本的原理与方法、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与空间查询、GIS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与评价、GIS应用系统的集成、主流的GIS平台与工具、GIS的管理决策等。  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专业的特点,本书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及信息应用能力为核心,组织各章节内容。在理论深度上,力求深入浅出,从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出发,通过生动的、有代表性的实例介绍GIS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本书可作为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专业本科生教材、信息与管理学科研究生的主要参考书及相关科研和产业部门科技人员的参考资料。  读者对象: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又可作为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相关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或培训教材。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本书资源

    本书暂无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本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全国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公共核心课程教材。本书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体系及其应用方法,在内容体系上包括GIS的基本概念、基本的原理与方法、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与空间查询、GIS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与评价、GIS应用系统的集成、主流的GIS平台与工具、GIS的管理决策等。   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专业的特点,本书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及信息应用能力为核心,组织各章节内容。在理论深度上,力求深入浅出,从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出发,通过生动的、有代表性的实例介绍GIS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专业本科生教材、信息与管理学科研究生的主要参考书及相关科研和产业部门科技人员的参考资料。   读者对象: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又可作为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相关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参考书或培训教材。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136429
    开 本:16开
    页 数:480
    字 数:638

    本书目录

    目    录
    上篇  GIS基础与原理
    第1章  绪论 3
    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4
    1.1.1  数据、信息、地理数据和地理信息 4
    1.1.2  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5
    1.2  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11
    1.3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概述 14
    1.3.1  数据采集与编辑 14
    1.3.2  数据处理和变换 15
    1.3.3  数据存储管理 15
    1.3.4  空间查询和分析 15
    1.3.5  可视化显示输出 15
    1.4  地理信息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16
    1.4.1  国外GIS发展概述 16
    1.4.2  国内GIS的发展 18
    1.4.3  GIS的研究趋势展望 19
    本章小结 21
    问题讨论 22
    第2章  GIS空间数据结构 23
    2.1  地理空间信息基础 24
    2.1.1  地理空间及其表达 24
    2.1.2  空间数据 29
    2.1.3  空间数据模型 31
    2.2  栅格数据结构 34
    2.2.1  栅格数据结构概述 34
    2.2.2  栅格结构数据的获取途径 35
    2.2.3  栅格数据的编码 36
    2.3  矢量数据结构 41
    2.3.1  矢量数据结构编码的基本内容 41
    2.3.2  矢量数据的特征和获取方式 43
    2.3.3  矢量数据结构的编码方式 43
    2.4  栅格-矢量一体化数据结构 48
    2.5  两种数据结构的比较 49
    本章小结 50
    问题讨论 50
    第3章  空间数据的获取和处理 51
    3.1  GIS空间数据源 52
    3.1.1  GIS的数据种类 52
    3.1.2  GIS空间数据误差分析 53
    3.2  GIS空间数据的获取 54
    3.2.1  属性数据的获取 54
    3.2.2  空间数据(几何数据)的获取 59
    3.3  GIS空间数据处理 62
    3.3.1  空间数据的编辑 63
    3.3.2  空间数据的坐标变换 64
    3.3.3  拓扑关系的建立 66
    3.3.4  空间数据的压缩 68
    3.3.5  空间数据的结构转换 71
    3.3.6  空间数据的内插 74
    3.3.7  空间数据的综合集成 76
    本章小结 76
    问题讨论 76
    第4章  空间数据管理和空间数据库 77
    4.1  数据库与数据库管理 78
    4.1.1  数据管理模式 78
    4.1.2  数据库模型 80
    4.1.3  传统关系数据库模型的局限性 83
    4.2  空间数据库与空间数据管理 83
    4.2.1  空间数据库的概念 83
    4.2.2  空间数据管理模式概述 85
    4.3  空间查询语言 88
    4.3.1  标准数据库查询语言SQL基础 88
    4.3.2  空间查询语言的发展 89
    4.3.3  扩展SQL以处理空间数据 91
    4.3.4  空间查询应用示例 94
    4.4  空间数据库的发展趋势 97
    4.5  空间数据仓库概述 99
    4.5.1  数据仓库简介 99
    4.5.2  空间数据仓库 101
    本章小结 103
    问题讨论 104
    第5章  GIS空间分析 105
    5.1  空间分析概述 106
    5.2  空间查询 107
    5.2.1  空间查询概述 107
    5.2.2  空间查询的类型 108
    5.3  叠加分析 112
    5.3.1  矢量叠加分析 112
    5.3.2  栅格叠加分析 114
    5.4  缓冲区分析 115
    5.4.1  缓冲区分析概述 116
    5.4.2  缓冲区的建立 116
    5.4.3  缓冲区分析实例 118
    5.5  空间网络分析 118
    5.5.1  空间网络构成 119
    5.5.2  空间网络分析方法 120
    5.5.3  网络分析应用实例 122
    5.6  空间统计分析 123
    5.6.1  空间变量筛选分析 124
    5.6.2  变量聚类分析 125
    5.7  地形分析及数字地形模型 126
    5.7.1  数字地面模型及数字高程模型(DEM)概述 126
    5.7.2  DEM的数据源及获取 127
    5.7.3  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主要表示模型 128
    5.7.4  DEM的分析及应用 132
    本章小结 134
    问题讨论 134
    第6章  GIS产品输出及可视化 135
    6.1  GIS产品输出类型 136
    6.1.1  地图输出 136
    6.1.2  图像输出 137
    6.1.3  统计图输出 137
    6.1.4  文本和表格输出 138
    6.1.5  其他输出 138
    6.2  GIS产品输出设备 138
    6.2.1  矢量绘图设备 139
    6.2.2  栅格绘图设备 139
    6.2.3  图形终端或屏幕输出 140
    6.3  GIS中的地图绘图 141
    6.3.1  普通地图绘图 142
    6.3.2  影像地图绘图 152
    6.3.3  电子地图制作 153
    6.4  GIS专题地图绘制 156
    6.4.1  专题地图的类型 156
    6.4.2  专题地图的表示方法 157
    6.4.3  专题地图的设计制作 162
    6.5  GIS可视化和虚拟现实 162
    6.5.1  可视化概述 163
    6.5.2  可视化技术 167
    本章小结 168
    问题讨论 168
    中篇  GIS应用设计与开发工具
    第7章  GIS应用系统分析设计 171
    7.1  GIS应用系统概述 172
    7.1.1  GIS应用系统的特征 172
    7.1.2  GIS应用系统的开发模式 173
    7.1.3  GIS应用系统开发模型 173
    7.1.4  GIS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 176
    7.1.5  GIS应用系统开发的主要阶段 181
    7.2  GIS应用系统的分析 182
    7.2.1  GIS应用系统需求分析 182
    7.2.2  GIS可行性分析 183
    7.2.3  可行性分析报告 185
    7.3  GIS应用系统的设计 185
    7.3.1  GIS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86
    7.3.2  GIS应用系统的设计 186
    7.4  数据管理设计 192
    7.5  输入/输出设计和界面设计 193
    7.5.1  GIS应用系统的输入设计 193
    7.5.2  GIS应用系统的输出设计 194
    7.5.3  GIS系统的界面设计 194
    7.6  GIS应用系统的实施与维护 200
    7.6.1  实施与测试 201
    7.6.2  运行与维护 203
    7.7  GIS应用系统的评价与更新 203
    7.7.1  GIS应用系统的评价 204
    7.7.2  GIS应用系统的更新 205
    本章小结 206
    问题讨论 206
    第8章  GIS应用系统的集成 207
    8.1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概述 208
    8.1.1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基本概念 208
    8.1.2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模式 209
    8.1.3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发展趋势 212
    8.2  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原理与方法 212
    8.2.1  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 212
    8.2.2  多源空间数据的集成 222
    8.2.3  空间数据与知识规则的集成 225
    8.3  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集成原理与方法 227
    8.3.1  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及其特点 227
    8.3.2  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常用方法 228
    8.3.3  地理信息系统模型集成方法 230
    8.4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框架 231
    8.4.1  基于客户/服务器机制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 231
    8.4.2  基于空间元数据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 233
    8.4.3  基于分布式计算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 235
    8.5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平台集成实例——GIS等值线模型与城区物流配送系统的集成 236
    本章小结 240
    问题讨论 240
    第9章  GIS开发工具 241
    9.1  Arc/Info系列 242
    9.1.1  Arc/Info概述 242
    9.1.2  Arc/Info的数据模型 243
    9.1.3  Arc/Info中的地图数据管理 244
    9.1.4  Arc/Info的栅格分析 245
    9.1.5  Arc/Info构成模块 245
    9.1.6  ESRI的其他GIS产品 248
    9.2  MapInfo系列GIS工具 255
    9.2.1  MapInfo Professional 256
    9.2.2  MapInfo MapX 258
    9.2.3  MapXtreme 260
    9.2.4  MapInfo SpatialWare 261
    9.3  SuperMap GIS 262
    9.3.1  SuperMap GIS软件构成 262
    9.3.2  SuperMap GIS的特点 263
    9.4  其他GIS开发工具 265
    9.4.1  GeoStar系列 265
    9.4.2  MapGIS 269
    9.4.3  Intergraph产品系列 271
    9.4.4  CityStar 273
    9.4.5  GenaMap系列 275
    本章小结 276
    问题讨论 276
    第10章  GIS发展新技术 277
    10.1  互联网GIS 278
    10.1.1  GIS的网络化 278
    10.1.2  WebGIS概述 279
    10.1.3  WebGIS的结构和技术 281
    10.1.4  WebGIS应用前景 286
    10.2  组件式GIS 287
    10.2.1  组件式GIS概述 287
    10.2.2  组件式GIS开发平台及产品 291
    10.2.3  ComGIS和WebGIS的关系 294
    10.3  嵌入式GIS 296
    10.3.1  嵌入式系统概述 296
    10.3.2  嵌入式GIS概述 298
    10.3.3  嵌入式GIS开发工具和技术 300
    10.4  VR-GIS 301
    10.4.1  虚拟现实技术(VR)概述 302
    10.4.2  VR-GIS 304
    10.5  Open GIS 309
    10.5.1  Open GIS概述 309
    10.5.2  Open GIS的组成部分 310
    10.5.3  Open GIS的特点 312
    10.6  其他GIS技术 312
    10.6.1  智能GIS 312
    10.6.2  移动GIS 313
    10.6.3  网格GIS 314
    10.6.4  时态GIS 315
    本章小结 315
    问题讨论 316
    实验难点分析——基于WebGIS的水质信息发布系统 316
    下篇  GIS应用与管理决策
    第11章  数字地球与数字城市 323
    11.1  数字地球简介 324
    11.1.1  数字地球的概念及发展 324
    11.1.2  数字地球的组成及基本框架 331
    11.1.3  数字地球的主要特点 332
    11.1.4  数字地球的技术系统 335
    11.1.5  数字地球的应用 337
    11.2  数字城市 340
    11.2.1  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与框架 
    11.2.2  数字城市的战略构想与规划设计 
    11.2.3  数字城市的应用工程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12章  GIS与人文社会的管理决策 
    12.1  GIS与政府管理 
    12.1.1  GIS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 
    12.1.2  GIS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 
    12.1.3  面向政府管理与决策的GIS软件平台开发 
    12.1.4  GIS在政府管理中的发展方向 
    12.2  GIS与交通管理 
    12.2.1  GIS在交通管理中的作用 
    12.2.2  GIS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12.2.3  GIS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实例 
    12.3  GIS与电信 
    12.3.1  GIS技术在电信中的作用 
    12.3.2  GIS技术在电信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12.3.3  GIS技术在电信方面的应用实例 
    12.4  GIS与医疗保健 
    12.4.1  GIS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 
    12.4.2  GIS在医疗保健中的应用实例 
    12.5  GIS与其他领域 
    12.5.1  GIS与军事领域 
    12.5.2  GIS与人口普查和户籍 
    12.5.3  GIS与图书馆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第13章  GIS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 
    13.1  GIS与土地利用规划 
    13.1.1  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 
    13.1.2  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13.1.3  GIS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实例 
    13.2  GIS与景观生态保护 
    13.2.1  GIS在景观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13.2.2  GIS在景观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13.2.3  GIS在景观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实例 
    13.3  GIS与环境保护 
    13.3.1  GIS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3.3.2  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3.3.3  GIS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实例 
    13.4  GIS与防灾减害 
    13.4.1  GIS在防灾减害中的作用 
    13.4.2  GIS在防灾减害中的应用 
    13.4.3  GIS在防灾减害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13.5  GIS在资源环境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13.5.1  GIS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 
    13.5.2  GIS在林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3.5.3  GIS在矿产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3.5.4  GIS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问题讨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前     言

    序    言
      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及应用变迁不断给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与管理者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例如,以Web 2.0为代表的社会性网络应用的发展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往行为以及协作式知识创造的形式,进而被引入企业经营活动中,创造出内部Wiki(Internal Wiki)、预测市场(Prediction Market)等被称为“Enterprise 2.0”的新型应用,为企业知识管理和决策分析提供了更为丰富而强大的手段;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为代表的软件和平台服务技术,将IT外包潮流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像电力资源一样便捷易用的IT基础设施和计算能力已成为可能;以数据挖掘为代表的商务智能技术,使得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战略决策、运作管理、精准营销、个性化服务等各个领域发挥出难以想象的巨大威力。对于不断推陈出新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应用的把握和驾驭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关键要素。
      根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已超过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网民规模全球第一。与2000年相比,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增长了12倍。换句话说,在过去的8年间,有2.7亿中国人开始使用互联网。可以说,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所无可比拟的,并且可以预期,在今后的数年中,这种令人瞠目的增长速度仍将持续,甚至进一步加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互联网的快速渗透推动着中国经济、社会环境大步迈向信息时代。从而,我国“信息化”进程的重心,也从企业生产活动的自动化,转向了全球化、个性化、虚拟化、智能化、社会化环境下的业务创新与管理提升。
      长期以来,信息化建设一直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国家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一系列与发展战略相关的文件中充分强调了信息化、网络文化和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要能“适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更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这充分体现出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是对新时期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在这样的形势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领域的专业人才,只有依靠开阔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维,才有可能在这迅猛的发展历程中紧跟时代的脚步,并抓住机遇做出开拓性的贡献。另外,信息时代的经营、管理人才以及知识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也需要拥有对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影响力的全面认识和充分的领悟,才能在各自的领域之中把握先机。
      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教育也面临着持续更新、不断完善的迫切要求。我国信息系统相关专业的教育已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其成效也已初步显现,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骨干人才。但我们仍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个快速更迭、动态演进的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必须以综合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和丰富。本系列教材的编撰,就是希望能够通过更为系统化的逻辑体系和更具前瞻性的内容组织,帮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相关领域的学生以及实践者更好地掌握现代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和行业的最新动态,形成对新现象、新机遇、新挑战的敏锐洞察力。
      本系列教材旨在体系设计上较全面地覆盖新时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的各个知识层面,既包括宏观视角上对信息化相关知识的综合介绍,也包括对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应用发展前沿的深入剖析,同时也提供了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各项核心任务的系统讲解。此外,还对一些重要的信息系统应用形式进行重点讨论。本系列教材主题涵盖信息化概论、信息与知识管理、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商务智能原理与方法、决策支持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组织与检索、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管理系统模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信息系统安全等内容。在编写中注意把握领域知识上的“基础、主流与发展”的关系,体现“管理与技术并重”的领域特征。我们希望,这套系列教材能够成为相关专业学生循序渐进了解和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材料,同时成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从业人员及管理者的有益参考资料。
      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在此,我们感谢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及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列教材编委会专家们对教材体系设计的指导和建议;感谢教材编写者的大量投入以及所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本系列教材研讨和编审的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同时,我们对电子工业出版社在本系列教材编辑和出版过程中所做的各项工作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本系列教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   
    2009年1月      
    
    
    前    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越来越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作为全球信息化浪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日益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GIS置身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管理科学之中,是一门集计算机学科、地理学、测绘和遥感学科、环境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为一体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边缘学科。作为一种兼容、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空间信息计算机系统,GIS按一种新的方式组织和使用地理信息,以便更有效地分析和生产新的地理信息,同时,GIS的应用改变了地理信息的分发和交换的方式。因此,GIS提供了一种认识和理解地理信息的新方式,从而使GIS进一步发展成为一门处理空间数据的学科。
    GIS的许多技术和方法都是从实践中得以研究利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了将GIS的成果及时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也为了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专业的学生能很好地掌握GIS的应用成果并更好地应用GIS为社会服务,编者在借鉴已有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根据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曾尝试多种编排顺序,编者费尽心思,反复推敲、仔细斟酌,经过多方征求意见,才确定了目前的结构。当然,这样的编排结构也许存在不合理之处,但这并不影响对GIS相关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本书是为给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类学生打下GIS概念和GIS应用两方面的坚实基础而设计编写的,并试图涵盖GIS各个主题。从编写结构上来讲,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GIS基础与原理篇(第1~6章),主要有GIS基本概念、GIS数据结构及编码、GIS数据的获取及处理、GIS空间数据管理及空间数据库、GIS空间分析及GIS输出及可视化等内容。第二部分是GIS设计开发及工具篇(第7~10章),主要包括GIS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GIS应用系统的集成及GIS主要开发工具等。第三部分是GIS应用及管理决策篇(第11~13章),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数字地球”及“数字城市”、GIS与人文社会的应用管理决策、GIS在环境资源中的应用管理决策等。
    本书的覆盖面较为广泛,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专业的特色、该类专业读者的知识涵盖面及应用特点,经反复实践和思索,除注意结构、层次及文字的要求外,本教材编者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专业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及信息应用能力为核心,组织各章节内容。不过分讲究原理方法,也不过于强调技术,而是针对GIS的相关内容,先介绍基本的概念原理;然后,通过生动的、有代表性的实例介绍GIS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最后,通过案例分析,介绍GIS在不同领域如何获取信息、使用信息、如何开发相应的GIS应用系统和应用平台。使学生通过学习,在对实际空间信息管理问题的解决能力上有明显提高。
      (2)体系比较完整,内容叙述精练,重点突出,并尽可能将GIS最新发展和应用反映到教材中来。本书从内容体系上包括了GIS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方法、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与空间查询、GIS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与评价、GIS应用系统的集成、主流的GIS平台与工具、GIS的管理决策等。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地理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对空间数据挖掘和空间数据仓库也有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系统深入地描述GIS的应用和管理决策,这些无疑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3)在理论深度上,既根据信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力求深入浅出,从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开始介绍,又结合实例和应用系统来阐述相应的内容。
      近五年,特别是近两年来,国内出版了一批关于GIS的教材,编者看到的就有几十种,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和各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原版影印或翻译了十多种国外的GIS教材。深感庆幸的是作者从这些教材及书籍中受益匪浅。本书的编写广泛参阅了当今国内外同类优秀教科书的内容、该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及作者近几年来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特别是世界四位GIS    权威学者Paul A.Longley, Michael F.Goodchild,David J.Maguire,David Rhind编写的《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Principles and Technical Issues(Second Edition)》及《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Management Issues and Applications(Second Edition)》,Michael N. DeMers编写的《 Fundamental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hird Edition)》,以及陆守一教授编写的《地理信息系统》、陈述彭院士编著的《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邬伦教授编写的《地理信息系统》、闾国年等编写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原理与方法》等,这些是编者教学科研中爱不释手的参考书。近几年来,GIS的相关书籍及文献出版一波胜过一波,它们成了作者最有价值的教学工具收藏品。此外,还有难以计数的科技文献及论文,每当阅读起来,总使编者有新的收获。所有这一切,恕编者不能在这里一一道来,所有这些都是本书编写的知识海洋。在此,对这些作者及先贤们表示真心的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成果不仅是本书编写的源泉,也将惠及本书的每一位读者。
      本教材可作为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专业本科生教材、研究生主要参考书,可供有关科研和产业部分科技人员参考。GIS或有关专业人员阅读后,会颇有收益。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人员有:大连理工大学的胡祥培和王旭坪,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刘伟国及王旭茵,华侨大学的郭武斌,还有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方艳。本书由胡祥培、刘伟国及王旭茵任主编,章节编写的具体分工为:第1章由刘伟国、胡祥培编写,第2、3、5、9章由刘伟国编写,第4章由郭武斌编写,第6、7、11章由王旭茵编写,第10、12、13章由王旭坪编写,第8章由方艳、胡祥培编写。全书由胡祥培、刘伟国统稿、定稿。
      最后,由衷感谢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泰坦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精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连启明海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地数码集团及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段增强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吴丽荣、刘琳琳、李超、苗一迪在本书编辑和文字校对过程中付出的辛劳。此外,还要感谢“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教材编委会”及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相关人员,他们的辛勤劳动与付出为本书增色不少,也使本书顺利付梓。
      由于编者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书中不当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谢谢!
    
    
    编  者   
    2010年05月
    展开

    作者简介

    本书暂无作者简介
  • 样 章 试 读
    本书暂无样章试读!
  • 图 书 评 价 我要评论
华信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