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激光原理及应用(第2版)
作   译   者:陈鹤鸣,赵新彦 出 版 日 期:2013-09-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陈晓莉 
书   代   号:G0210910 I S B N:9787121210914

图书简介:

本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江苏省高等学校立项建设的精品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激光发展简史及激光的特性,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光学谐振腔与激光模式,高斯光束,激光工作物质的增益特性,激光器的工作特性,激光特性的控制与改善,典型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和放大器,激光全息技术,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激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图书特别说明:本书有内容相似的推荐资源,请打开 http://www.hxedu.com.cn/hxedu/fg/theDisciplinesSystem/course.html?id=8a8a820d6560d2d20165f57463a81d1e 查看。

    本书资源

    本书暂无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江苏省高等学校立项建设的精品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激光发展简史及激光的特性,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光学谐振腔与激光模式,高斯光束,激光工作物质的增益特性,激光器的工作特性,激光特性的控制与改善,典型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和放大器,激光全息技术,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激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210914
    开 本:16开
    页 数:392
    字 数:640

    本书目录

    目  录
    
    第1章   概述     
      1.1   激光发展简史 
      1.2   激光的特性  
        1.2.1   高方向性   
        1.2.2   单色性  
        1.2.3   相干性  
        1.2.4   高亮度 
      1.3   激光应用简介  
      习题与思考题一  
    第2章   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      
      2.1   原子发光的机理   
        2.1.1   原子的结构   
        2.1.2   原子的能级  
        2.1.3   原子发光的机理   
      2.2   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   
        2.2.1   自发辐射   
        2.2.2   受激辐射 
        2.2.3   受激吸收   
        2.2.4   三个爱因斯坦系数之间的关系  
      2.3   激光产生的条件   
        2.3.1   受激辐射光放大  
        2.3.2   集居数反转  
        2.3.3   激活粒子的能级系统 
        2.3.4   光的自激振荡 
      2.4   激光器的基本组成与分类
        2.4.1   激光器的基本组成  
        2.4.2   激光工作物质  
        2.4.3   泵浦源  
        2.4.4   光学谐振腔  
        2.4.5   激光器的分类   
      习题与思考题二  
    第3章   光学谐振腔与激光模式     
      3.1   光学谐振腔的构成和分类  
        3.1.1   光学谐振腔的构成和分类   
        3.1.2   典型开放式光学谐振腔
      3.2   激光模式   
        3.2.1   驻波与谐振频率   
        3.2.2   纵模  
        3.2.3   横模  
      3.3   光学谐振腔的损耗 
        3.3.1   光腔的损耗 
        3.3.2   光子在腔内的平均寿命   
        3.3.3   无源腔的品质因数——Q值   
      3.4   光学谐振腔的稳定性条件  
        3.4.1   腔内光线往返传播的矩阵表示   
        3.4.2   共轴球面腔的稳定性条件  
        3.4.3   临界腔  
      3.5   光学谐振腔的衍射理论基础  
        3.5.1   自再现模
        3.5.2   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积分   
        3.5.3   自再现模积分方程  
        3.5.4   自再现模积分方程解的物理意义   
      3.6   平行平面腔的自再现模   
        3.6.1   平行平面镜腔的自再现模积分方程  
        3.6.2   平行平面腔模的数值迭代解法  
        3.6.3   单程衍射损耗、单程相移与谐振频率   
      3.7   对称共焦腔的自再现模  
        3.7.1   方形镜对称共焦腔   
        3.7.2   圆形镜共焦腔   
      3.8   一般稳定球面腔的模式理论   
        3.8.1   一般稳定球面腔与共焦腔的等价性
        3.8.2   一般稳定球面腔的模式特征  
      3.9   非稳定谐振腔  
        3.9.1   非稳腔的基本结构  
        3.9.2   非稳腔的几何自再现波型   
        3.9.3   非稳腔的几何放大率  
        3.9.4   非稳腔的能量损耗 
        3.9.5   非稳腔的输出耦合方式  
        3.9.6   非稳腔的主要特点  
      习题与思考题三   
    第4章   高斯光束  
      4.1   高斯光束的基本性质   
        4.1.1   高斯光束 
        4.1.2   高斯光束的基本性质   
        4.1.3   高斯光束的特征参数   
      4.2   高斯光束的传输与变换规律
        4.2.1   高斯光束的传输与变换规律  
        4.2.2   实例分析
      4.3   高斯光束的聚焦和准直   
        4.3.1   高斯光束的聚焦  
        4.3.2   高斯光束的准直   
      4.4   高斯光束的自再现变换
        4.4.1   利用薄透镜实现自再现变换  
        4.4.2   球面反射镜对高斯光束的自再现变换   
      4.5   高斯光束的匹配   
      4.6   激光束质量因子   
      习题与思考题四 
    第5章   激光工作物质的增益特性   
      5.1   谱线加宽与线型函数  
        5.1.1   谱线加宽概述
        5.1.2   光谱线加宽的机理   
        5.1.3   均匀加宽、非均匀加宽和综合加宽   
      5.2   速率方程  
        5.2.1   对自发辐射、受激辐射、受激吸收概
    率的修正 
        5.2.2   单模振荡速率方程   
        5.2.3   多模振荡速率方程   
      5.3   均匀加宽激光工作物质对光的增益  
        5.3.1   增益系数
        5.3.2   反转集居数饱和  
        5.3.3   增益饱和  
      5.4   非均匀加宽激光工作物质对光的增益   
        5.4.1   增益饱和  
        5.4.2   烧孔效应   
      习题与思考题五  
    第6章   激光器的工作特性     
      6.1   连续与脉冲工作方式   
        6.1.1   短脉冲运转  
        6.1.2   长脉冲和连续运转  
      6.2   激光器的振荡阈值  
        6.2.1   阈值增益系数 
        6.2.2   阈值反转集居数密度 
        6.2.3   阈值泵浦功率和能量   
      6.3   激光器的振荡模式 
        6.3.1   起振纵模数  
        6.3.2   均匀加宽激光器的输出模式   
        6.3.3   非均匀加宽激光器的输出模式   
      6.4   连续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6.4.1   均匀加宽单模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6.4.2   非均匀加宽单模激光器的输出功率   
        6.4.3   多模激光器  
      6.5   脉冲激光器的工作特性   
        6.5.1   短脉冲激光器的输出能量  
        6.5.2   弛豫振荡  
      习题与思考题六 
    第7章   激光特性的控制与改善   
      7.1   模式选择  
        7.1.1   横模选择  
        7.1.2   纵模选择   
      7.2   稳频技术   
        7.2.1   频率的稳定性   
        7.2.2   稳频方法  
      7.3   调Q技术  
        7.3.1   调Q激光器工作原理  
        7.3.2   Q调制方法  
        7.3.3   调Q激光器基本理论   
      7.4   超短脉冲技术   
        7.4.1   锁模原理   
        7.4.2   锁模方法  
        7.4.3   均匀加宽激光器主动锁模自洽理论  
        7.4.4   阿秒激光的产生与测量 
      7.5   激光调制技术  
        7.5.1   激光调制的基本概念 
        7.5.2   电光调制、声光调制和磁光调制   
        7.5.3   直接调制   
      7.6   激光偏转技术  
        7.6.1   机械偏转   
        7.6.2   电光偏转 
        7.6.3   声光偏转  
      7.7   光电器件设计及参数选用原则
        7.7.1   电光调制器的设计   
        7.7.2   电光调Q激光器的设计   
        7.7.3   声光调制器的设计
      习题与思考题七   
    第8章   典型激光器      
      8.1   固体激光器   
        8.1.1   固体激光器的基本结构和泵浦方式  
        8.1.2   红宝石激光器   
        8.1.3   钕激光器 
        8.1.4   掺钛蓝宝石激光器   
      8.2   气体激光器  
        8.2.1   气体激光器的泵浦方式   
        8.2.2   氦氖激光器 
        8.2.3   二氧化碳激光器  
        8.2.4   氩离子激光器
      8.3   染料激光器
        8.3.1   染料激光器的泵浦方式与基本结构  
        8.3.2   染料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8.4   新型激光器   
        8.4.1   准分子激光器  
        8.4.2   自由电子激光器   
        8.4.3   化学激光器   
        8.4.4   声子激光器   
      习题与思考题八   
    第9章   半导体激光器      
      9.1   半导体激光器物理基础  
        9.1.1   半导体的能带结构和电子状态 
        9.1.2   半导体中载流子的分布与复合发光   
        9.1.3   PN结  
        9.1.4   半导体激光材料  
      9.2   半导体激光器的工作原理   
        9.2.1   半导体激光器受激发光条件  
        9.2.2   半导体激光器有源介质的增益系数 
        9.2.3   阈值条件
        9.2.4   半导体激光器的速率方程及其稳态解   
      9.3   半导体激光器有源区对载流子和光子的限制  
        9.3.1   异质结半导体激光器   
        9.3.2   量子阱激光器   
        9.3.3   光约束因子
      9.4   半导体激光器的谐振腔结构   
        9.4.1   FP腔半导体激光器 
        9.4.2   分布反馈式半导体激光器与布喇格反射式半导体激光器
        9.4.3   垂直腔表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  
      9.5   半导体激光器的特性  
        9.5.1   阈值特性   
        9.5.2   半导体激光器的效率与输出功率  
        9.5.3   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模式
        9.5.4   动态特性   
      习题与思考题九 
    第10章   光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和放大器      
      10.1   半导体激光器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   
        10.1.1   作为光纤通信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  
        10.1.2   半导体激光器在光纤通信中的应用与发展  
      10.2   光放大器 
        10.2.1   半导体光放大器 
        10.2.2   光纤放大器   
        10.2.3   半导体光放大器和光纤放大器的比较  
      10.3   光纤激光器  
        10.3.1   掺杂光纤激光器   
        10.3.2   其他类型的光纤激光器  
      10.4   光子晶体激光器  
        10.4.1   光子晶体
        10.4.2   光子晶体激光器  
        10.4.3   光子晶体激光器的应用前景   
      10.5   用于无线激光通信的激光器  
        10.5.1   无线激光通信  
        10.5.2   用于无线激光通信的激光器 
      10.6   光通信系统设计与实例  
        10.6.1   光纤通信系统的设计  
        10.6.2   空间光通信系统设计实例   
      习题与思考题十   
    第11章   激光全息技术      
      11.1   激光全息技术的原理和分类   
        11.1.1   激光全息的原理   
        11.1.2   全息照相的特点  
        11.1.3   激光全息技术的分类   
      11.2   白光再现的全息技术
        11.2.1   白光反射全息  
        11.2.2   像面全息  
        11.2.3   彩虹全息   
        11.2.4   真彩色全息   
      11.3   几种特殊的全息技术  
        11.3.1   计算全息  
        11.3.2   数字全息   
        11.3.3   合成全息
        11.3.4   激光超声全息   
        11.3.5   瞬态全息
      11.4   激光全息技术的应用 
        11.4.1   全息显示和全息电影   
        11.4.2   全息干涉计量   
        11.4.3   全息显微技术  
        11.4.4   全息光学元件  
        11.4.5   全息技术的其他应用   
      习题与思考题十一   
    第12章   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2.1   激光在物质中的传播
        12.1.1   激光在物质中的传播和吸收  
        12.1.2   激光的散射   
      12.2   激光在晶体中的非线性光学现象 
        12.2.1   倍频光的产生  
        12.2.2   相位匹配   
      12.3   激光对物质的加热与蒸发   
        12.3.1   激光热蒸发  
        12.3.2   光化学效应激光蒸发  
      12.4   激光诱导化学过程 
        12.4.1   激光切断分子  
        12.4.2   激光引起的多光子吸收   
        12.4.3   液体、固体的光化学反应   
      习题与思考题十二   
    第13章   激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3.1   激光在信息领域的应用   
        13.1.1   激光存储   
        13.1.2   激光计算机  
        13.1.3   激光扫描   
        13.1.4   激光打印机   
      13.2   激光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13.2.1   激光在精密计量中的应用   
        13.2.2   激光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13.3   激光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13.3.1   激光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   
        13.3.2   激光在生物体检测及诊断中的应用   
        13.3.3   激光医疗   
        13.3.4   医用激光光源  
      13.4   激光在国防科技领域的应用   
        13.4.1   激光测距   
        13.4.2   激光雷达
        13.4.3   激光制导   
        13.4.4   激光陀螺 
        13.4.5   激光武器  
      13.5   激光在科学技术前沿中的应用  
        13.5.1   激光光谱学   
        13.5.2   激光核聚变 
        13.5.3   超短脉冲激光技术  
        13.5.4   激光冷却与原子捕陷  
        13.5.5   利用激光操纵微粒   
      习题与思考题十三   
    附录A   典型气体激光器基本实验数据     
    附录B   典型固体激光工作物质参数      
    参考文献
    展开

    前     言

    第二版序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即光可以激发分子使其放出能量。随着量子力学和微波光谱学的发展,汤斯和肖洛于1958年写出了关于激光产生方法的论文,提出根据受激辐射,当光照射处于高能级的分子,分子将跃回低能级并将能量传给光,从而得到放大的光,即激光。1960年,美国工程师梅曼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
        激光发明以来,光学的应用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传统光学无法实现的新应用和新技术。激光可作为高强度的光源,如上吉瓦特的激光,可持续百万分之一秒,而且可以聚焦在一微米大小的尺度上,形成极大的能量聚集。因此激光可以切割最硬的东西,如钻石。还可以用于汽车制造等。激光可以是非常短的脉冲,可以短到飞秒(10-15s)甚至阿秒(10-18s)级别。这些非常短的脉冲可以蒸发掉物体或人体上的一小块面积而不影响其他部位,这在工业和医学界都非常重要。在医学领域,激光可以被用作外科手术刀,用于切割和缝合血管,以及做视网膜手术等。在科学研究方面激光是非常好的工具,激光可以测量极短的时间,可用于观察分子的反应过程,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其进行测量。德国的物理学家海因茨利用激光光谱学测量了氢原子的频率,精确度可以达到千兆分之一。激光器也可以产生出非常微弱的受控光,它可以聚集在一个细胞上,把这个细胞完整的取出来放在另外一个地方,这就是激光镊子。在天文学中可用激光测量星体的大小。从汤斯第一个因激光研究获诺贝尔奖以来,目前为止,已有12个诺贝尔奖授予了把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用作科学工具的科学家。
        把光学和电子学结合在一起,光学和电子学的用途都会大大拓展。通信便是光学和电子学结合的最重要的用途之一,以激光器为光源、光波为信息载体的光通信技术,开创了通信领域的新时代,已成为有线信道最重要的通信方式。激光在记录和读取信息方面也非常重要,理论上,我们可以把全世界所有的电视、电话和无线电信息放在一束激光中。激光存储和激光全息技术的相关产品,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中重要的信息载体。光通信和光信息技术必将在21世纪信息化时代得到蓬勃发展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当前,激光的应用还处在发展阶段,不断拓展新的应用领域,发明新的激光光源,提高和改善激光的性能,是光学、电子学和信息领域的学者和科研人员面临的新课题。激光原理已成为光通信、光信息和光电信息工程等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教材针对通信和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深入浅出地阐明基本原理和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较详细地介绍激光在光通信和信息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及应用实例,既保证激光原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兼顾可读性和实用性。目的在于使通信、信息类专业的学生掌握激光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以及激光在通信、信息和其他领域的最新应用。
        本教材的第一版完稿于2008年,内容反映了当时激光领域最新的技术和应用。在过去的5年里,随着材料、信息和通信等领域的迅速发展,新的激光光源不断涌现,激光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因此有必要对教材进行修订,从而能够及时追踪和反映激光科学的前沿内容。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教材的第一版在出版之后被许多高校选用为激光原理相关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得到了广泛认可。此次修订之后的教材被列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希望通过本教材能够更好地向读者介绍当前激光理论、技术和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
     
    2013年6月
    
    
    
    第二版前言
    
        本教材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2009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激光原理及应用》的基础上修订而成。
        本教材编写时参考了《普通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和《普通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激光原理和光电子技术知识领域的要求。力求深入浅出地阐明激光的基本理论,侧重于激光在光通信和光电信息领域的技术和应用,同时注重对科学前沿内容的引入。教材内容力图保证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兼顾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课程的参考学时为64课时,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激光发展简史及激光特性;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光学谐振腔;高斯光束;激光工作物质的增益特性;激光器的工作特性;激光特性的控制与改善;典型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和放大器;激光全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激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其中第1章是激光基本知识的介绍。第2~6章是激光理论基础。第7章是激光技术。第8章介绍典型激光器的原理和特性;第9、10章重点介绍用于光通信的激光器和光通信系统。第11、12、13章主要介绍激光在光电信息、工业、生物医学、国防科技以及科学前沿问题中的应用。
        为更好地阐释理论体系,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高斯光束的传输与变换、激光工作物质的增益特性,以及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章节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根据近年来激光器和激光应用的最新发展,本书增加和修订了新型激光器,如声子激光器、光子晶体激光器和量子阱激光器等的原理和应用,扩充了激光在科学前沿问题中的应用。同时,为使内容更加简练并突出前沿新颖性,删去了激光应用领域中某些常规应用中的技术性内容。本书配有电子课件,需要的读者可从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网站注册后免费下载。作者可提供部分习题答案,需要的读者可与作者联系。 
        本书第1~8章、第12、13章由赵新彦编写,第9~11章由陈鹤鸣编写。全书由陈鹤鸣负责修改和定稿。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为本书作序。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学院的研究生孙会、吕苏娜、戈晓恒、徐丹峰、邹江涛、邹雅琴、周弋、卫晓颖、刘佳、季珂、叶嘉琦、吴唯冉等同学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为文献查找和资料收集提供了帮助。本书的编写过程得到了南京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一并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鉴于当前光通信、光电信息以及激光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要全面、系统地介绍激光应用的最新知识实属不易,由于编者学识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3年6月于金陵
    第一版前言
    
        本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江苏省高等学校立项建设的精品教
    材。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和应用物理等
    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及从事光电子技术和光通信技术的科技人员
    参考。
        本教材编写时参考了《普通高等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和《普通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中激光原理和光电子技术知识领域的要求,由作者根据在光通信和光电信息领域多年的科研和教学实践经验,并充分吸收国内外激光应用领域最新发展的基础上编著。本教材力求深入浅出地阐明激光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并侧重介绍激光在光通信和光电信息领域的最新应用和发展。教材内容力图保证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兼顾可读性和实用性。
        “激光原理”课程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和光电信息工程等专业的必修
    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参考学时为64课时,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激光发展简史及激光的特性;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光学谐振腔与激光模式;高斯光束;激光工作物质的增益特性;激光器的工作特性;激光特性的控制与改善;典型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光通信系统中的激光器和放大器;激光全息技术;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激光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本书第1章是激光基本知识;第2~6章是激光理论;第7章是激光技术;第8章介绍典型激光器的原理和特性;第9、10章重点介绍用于光通信的激光器和光通信系统;第11~13章主要介绍激光在光电信息、工业、生物医学、国防科技以及科学前沿问题中的应用。
        本书第1~8章、第12、13章由赵新彦编写,第9~11章由陈鹤鸣编写。全书由陈鹤鸣负责修改和定稿。天津大学姚建铨院士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并为本书作序。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南京邮电大学光通信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南京邮电大学教务处的关心和帮助,在此一并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当前光通信、光电信息以及激光技术和应用的飞速发展,要全面、系统地介绍激光应用的最新知识实属不易。由于编者学识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一些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8年7月
    展开

    作者简介

    本书暂无作者简介
  • 样 章 试 读
    本书暂无样章试读!
  • 图 书 评 价
华信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