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信息与知识管理(第2版)
作   译   者:王众托,吴江宁,郭崇慧 出 版 日 期:2014-08-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刘小琳 
书   代   号:G0232550 I S B N:9787121232558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以讲述知识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材,由于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关系密切,因此书中也对信息管理作了概括介绍。书中简要讲述了信息与知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并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具有共性与关联的方法和工具合并加以介绍;着重阐述了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工作过程,系统的开发和知识管理的应用。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图书特别说明:

    本书资源

    本书暂无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以讲述知识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教材,由于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关系密切,因此书中也对信息管理作了概括介绍。书中简要讲述了信息与知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并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具有共性与关联的方法和工具合并加以介绍;着重阐述了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结构和工作过程,系统的开发和知识管理的应用。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232558
    开 本:16开
    页 数:380
    字 数:557

    本书目录

    目    录
    第1章  信息与知识	1
    1.1  信息	2
    1.1.1  信息的含义	2
    1.1.2  信息的特征	3
    1.2  信息的性质与类型	3
    1.2.1  信息的性质	4
    1.2.2  信息的类型	5
    1.3  信息的作用和信息化	6
    1.3.1  信息的功能与作用	6
    1.3.2  信息化及其影响	8
    1.4  知识的含义与特征	10
    1.4.1  知识的定义	10
    1.4.2  知识的特征	11
    1.4.3  知识、智能和智慧	12
    1.5  知识的类型	12
    1.6  知识的作用与影响	15
    1.6.1  知识的作用	15
    1.6.2  知识经济及其特点	17
    1.6.3  创造力经济及其影响	19
    思考与讨论题	22
    参考文献	22
    第2章  信息管理概述	23
    2.1  信息管理的含义	24
    2.1.1  信息管理的概念	24
    2.1.2  信息管理的层次	25
    2.1.3  信息管理的职能	26
    2.2  信息管理过程	27
    2.2.1  战略层次的信息管理过程	28
    2.2.2  战术层次的信息管理过程	28
    2.2.3  运作层次的信息管理过程	29
    2.3  信息资源管理	30
    2.3.1  对信息资源的进一步认识	30
    2.3.2  信息内容管理	31
    2.4  信息系统管理	31
    2.4.1  信息系统的概念	32
    2.4.2  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与技术平台	33
    2.4.3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34
    2.4.4  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与安全管理	36
    2.5  信息组织与人员的管理	37
    2.5.1  信息管理的组织结构及其管理	37
    2.5.2  信息人员管理	38
    2.6  信息服务	39
    2.6.1  信息服务的含义	39
    2.6.2  信息服务的方式	40
    2.7  信息管理中的人的因素问题	41
    2.7.1  信息生态	41
    2.7.2  信息用户利用信息的心理机制	43
    2.7.3  信息素养	45
    思考与讨论题	46
    参考文献	46
    第3章  知识管理概述	47
    3.1  知识管理的概念	48
    3.1.1  知识管理的含义	48
    3.1.2  知识管理的特点	48
    3.2  知识资源、知识资产和知识资本	50
    3.2.1  知识资源	50
    3.2.2  知识资产	51
    3.2.3  知识资本	52
    3.3  知识管理的任务与原则	55
    3.3.1  知识管理中的主体与客体	55
    3.3.2  知识管理的任务	56
    3.3.3  知识管理的原则	57
    3.4  知识系统与知识系统工程	57
    3.4.1  知识系统	57
    3.4.2  知识系统工程	59
    3.5  知识组织和知识工作者	62
    3.5.1  知识组织	62
    3.5.2  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	64
    3.5.3  知识工作者的特点和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	66
    3.6  知识运作与管理的技术设施	68
    3.6.1  知识运作与管理的技术工具	68
    3.6.2  知识库	70
    3.7  知识经营和知识服务	71
    3.7.1  知识经营	71
    3.7.2  知识服务	72
    3.8  知识的社会与文化环境	73
    思考与讨论题	75
    参考文献	76
    第4章  信息与知识资源及其采集	77
    4.1  信息资源	78
    4.1.1  信息资源的概念	78
    4.1.2  信息资源的特征	78
    4.1.3  信息资源的分类	79
    4.2  知识资源	80
    4.2.1  知识资源的概念	80
    4.2.2  知识资源的特征	81
    4.2.3  知识资源模型	82
    4.3  知识资源的分类	85
    4.4  知识资源的发现与采集	86
    4.4.1  知识资源的发现	86
    4.4.2  知识资源的采集方式	87
    4.5  知识采集技术	88
    4.5.1  知识搜索引擎	88
    4.5.2  问答系统	90
    4.5.3  知识地图技术	92
    4.5.4  Agent技术	92
    思考与讨论题	93
    参考文献	93
    第5章  大数据与数据科学	95
    5.1  大数据时代背景与特征	96
    5.1.1  大数据时代背景	96
    5.1.2  大数据的定义与特征	97
    5.2  典型大数据源及其价值	98
    5.3  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	101
    5.4  大数据技术	103
    5.4.1  Hadoop分布式处理框架	103
    5.4.2  NoSQL数据库	105
    5.5  数据科学	106
    5.6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	106
    思考与讨论题	107
    参考文献	108
    第6章  知识表示	109
    6.1  知识表示简介	110
    6.2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知识	110
    6.2.1  确定性知识	110
    6.2.2  不确定性知识	111
    6.3  确定性知识表示方法	112
    6.3.1  逻辑表示法	112
    6.3.2  关系表示法	114
    6.3.3  产生式规则表示法	115
    6.3.4  框架表示法	116
    6.3.5  语义网络表示法	118
    6.3.6  面向对象表示法	118
    6.3.7  本体表示法	119
    6.4  不确定性知识表示方法	119
    6.4.1  基于概率论的知识表示法	120
    6.4.2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知识表示法	121
    6.4.3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知识表示法	123
    6.5  非结构化信息的知识表示方法	124
    6.5.1  半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	124
    6.5.2  半结构化数据的知识表示	125
    6.5.3  多媒体信息的知识表示	126
    思考与讨论题	127
    参考文献	127
    第7章  信息与知识的组织	129
    7.1  信息组织	130
    7.1.1  信息组织的概念	130
    7.1.2  信息组织的类型	130
    7.1.3  信息组织的原则	130
    7.1.4  信息组织的方法	131
    7.2  知识组织概述	134
    7.2.1  知识组织的概念	134
    7.2.2  知识组织的原则	135
    7.2.3  知识组织的方式	137
    7.3  知识组织的方法	137
    7.3.1  语义词典	138
    7.3.2  概念图	138
    7.3.3  主题图	141
    7.3.4  本体	145
    7.3.5  语义网	147
    7.3.6  特定领域分类法	148
    7.3.7  网络分类法	150
    7.3.8  分众分类法	151
    7.4  知识组织的技术	153
    7.4.1  知识加工	153
    7.4.2  知识表示	153
    7.4.3  知识聚类	153
    7.4.4  知识重组	153
    7.4.5  知识存储	154
    思考与讨论题	154
    参考文献	154
    第8章  信息与知识的检索	155
    8.1  信息检索	156
    8.1.1  信息检索的概念	156
    8.1.2  信息检索的过程	156
    8.1.3  信息检索模型	157
    8.2  知识检索	167
    8.2.1  知识检索的概念	168
    8.2.2  知识检索的特征	168
    8.2.3  知识检索机理	169
    8.2.4  检索效率评价	169
    8.3  知识检索模型	170
    8.3.1  基于概念图的知识检索模型	171
    8.3.2  基于主题图的检索模型	173
    8.3.3  基于本体的检索模型	174
    8.3.4  分类检索模型	175
    8.3.5  多维认知检索模型	176
    8.3.6  分布式检索模型	176
    8.4  检索结果可视化	176
    8.4.1  呈现方法	177
    8.4.2  实现技术	180
    思考与讨论题	181
    参考文献	181
    第9章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183
    9.1  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简介	184
    9.2  知识发现的基本步骤	184
    9.3  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与基本方法	186
    9.3.1  降维与特征提取	186
    9.3.2  关联规则	187
    9.3.3  分类与回归	189
    9.3.4  聚类与异常点检测	191
    9.4  数据可视化技术	193
    9.5  文本数据挖掘	194
    9.6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	197
    思考与讨论题	199
    参考文献	199
    第10章  Web挖掘	201
    10.1  Web挖掘概述	202
    10.1.1  Web挖掘概念	202
    10.1.2  Web挖掘分类	202
    10.1.3  Web挖掘的基本流程	205
    10.2  Web信息爬取	206
    10.2.1  网络爬虫原理	206
    10.2.2  Web页面处理技术	208
    10.2.3  面向主题的Web数据爬取	211
    10.3  Web结构挖掘	213
    10.3.1  Web链接结构分析	213
    10.3.2  链接分析经典算法	214
    10.3.3  Web社区发现	217
    10.4  Web观点挖掘	219
    10.4.1  观点要素	219
    10.4.2  观点挖掘流程	220
    10.4.3  情感信息抽取	221
    10.4.4  观点情感倾向性分析	221
    10.5  个性化推荐系统	224
    10.5.1  推荐系统的工作原理	224
    10.5.2  用户兴趣模型	225
    10.5.3  典型的推荐方法	227
    思考与讨论题	231
    参考文献	231
    第11章  知识系统的技术体系结构	233
    11.1  知识系统中的人-机分工与协作	234
    11.2  知识系统中的技术工具体系	234
    11.2.1  信息基础设施与计算机系统	234
    11.2.2  信息网络的类型	235
    11.2.3  互联网与万维网	236
    11.2.4  内联网与外联网	238
    11.2.5  物联网与云计算	240
    11.3  博客与维基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241
    11.3.1  博客与知识管理	241
    11.3.2  维基与知识管理	243
    11.4  信息门户与知识门户	244
    11.4.1  信息门户	244
    11.4.2  知识门户	245
    11.5  群件与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	246
    11.5.1  群件	247
    11.5.2  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	249
    11.6  Agent及其在知识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252
    11.6.1  Agent技术简介	252
    11.6.2  基于多Agent的知识管理系统	253
    思考与讨论题	256
    参考文献	256
    第12章  知识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	257
    12.1  知识系统工作过程描述	258
    12.2  知识需求与审计	258
    12.2.1  知识需求	258
    12.2.2  知识审计	261
    12.3  知识采集与编码	262
    12.3.1  知识采集	262
    12.3.2  知识编码	264
    12.4  知识吸收与利用	264
    12.5  知识保存与保护	266
    12.5.1  知识存储	266
    12.5.2  知识产权保护	267
    12.6  知识传播与共享	268
    12.6.1  知识传播	268
    12.6.2  知识共享	269
    12.7  知识转化与生成	270
    12.7.1  知识转化模型	270
    12.7.2  知识生成环境	275
    12.8  知识学习与重用	277
    12.8.1  组织学习	278
    12.8.2  知识重用	279
    12.9  知识集成与创新	280
    12.9.1  知识集成	280
    12.9.2  知识创新	281
    思考与讨论题	282
    参考文献	282
    第13章  知识系统的开发	283
    13.1  知识项目与知识系统	284
    13.2  知识系统开发的战略考虑	285
    13.2.1  知识战略与组织总战略	285
    13.2.2  知识战略的组成	286
    13.2.3  知识战略的实施	287
    13.3  知识系统开发的步骤	288
    13.4  知识系统的基础技术设施	290
    13.5  知识流程的外包	293
    13.6  作为隐性系统的学习型组织	295
    13.6.1  组织学习的含义与内容	295
    13.6.2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296
    13.6.3  实践社群	297
    思考与讨论题	299
    参考文献	299
    
    
    第14章  决策与创新中的知识过程	301
    14.1  决策中的知识过程	302
    14.2  决策思维与知识运用	304
    14.3  实际生活中的决策思维	306
    14.3.1  先想、先看和先做	306
    14.3.2  快思考与慢思考	307
    14.4  元决策:决策的顶层设计	308
    14.4.1  问题的提出	308
    14.4.2  元决策的特点	309
    14.4.3  进行元决策的方法与步骤	310
    14.5  创新中的知识过程	312
    14.6  系统集成创新与知识集成	315
    思考与讨论题	318
    参考文献	318
    第15章  知识管理的典型应用	321
    15.1  个人知识管理	322
    15.1.1  个人知识管理的含义	322
    15.1.2  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	322
    15.1.3  个人知识管理的支持工具	324
    15.2  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327
    15.2.1  项目管理的特点	327
    15.2.2  项目管理中的知识	328
    15.2.3  项目各阶段的知识管理	329
    15.2.4  专家知识的获取	331
    15.2.5  项目管理中的知识集成	332
    15.3  企业知识管理	334
    15.3.1  企业知识管理的含义	334
    15.3.2  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335
    15.3.3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	337
    15.4  政府知识管理	340
    15.4.1  政府知识管理的含义	340
    15.4.2  政府知识管理的实施	342
    思考与讨论题	343
    参考文献	344
    展开

    前     言

    第2版序言
    在移动计算、物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的支撑下,网络生活、社交媒体、协同创造、虚拟服务等新型应用模式持续拓展着人类创造和利用信息的范围与形式。这些日新月异的新兴技术与应用模式的涌现,使得全球数据量呈现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态势。同时,数据复杂性也急剧增加,其多样性(多源、异构、多模态和富媒体等)、低价值密度(信息不相关性和高“提纯”难度等)、实时性(流信息和连续商务等)特征日益显著。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领域,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和治理,社会各行各业管理和技术应用的基础和要素。
    大数据时代的管理喻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概括,即“三个融合”和“三新”。“三个融合”指IT融合(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及企业业务的密不可分性)、内外融合(企业外部数据与内部数据整合的重要性)和价值融合(企业“造”与“用”价值创造的模式创新性)。这三个融合意味着:①越来越多的传统管理和决策成为基于数据分析的管理和决策(如数字化生存、数据运营、深度业务分析(Business Analytics,BA)核心能力等);②用户/公众创造内容(UGC/PGC)(如评论、口碑、商誉、舆情和社会网络等)成为企业活动的重要关注点;③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日益体现出“无形围绕有形”的互动(如“服务围绕产品”的业务拓展方式等)。而“三新”则指大数据时代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人群。这意味着:①现有企业需要升级转型(如数据驱动的精益管理和模式创新等);②新兴业态在诞生和发展(如赛博空间生活和众包等);③信息社会中“移民”和“原住民”的多样化生存(如新型客户关系、新式企业文化和新颖行为特点等)。大数据时代管理喻意的上述两个方面反映了大数据时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变化特征,其中前者主要体现管理领域和视角上的变化,后者则主要体现管理主体和方式上的变化。
    在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背景下,展望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未来,信息技术应用将持续呈现出在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新兴电子商务应用、企业信息化新拓展、绿色信息化路径等领域的主流现象和发展趋势,也为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在新形势下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快速更迭、动态演进的学科专业,必须以综合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和丰富,以适应新时代前进的步伐。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系列教材的第2版修订,就是希望通过更为系统化的逻辑体系和更具前瞻性的内容组织,帮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相关领域的学生及实践者更好地理解现代信息系统在“造”(技术)和“用”(管理)维度上的分野和统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特别包括企业进行数据运营、利用深度业务分析(BA)构建核心竞争能力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本次对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系列教材的修订,在基本保留第1版主要内容的框架基础上,仍然强调把握领域知识的“基础、主流与发展”的关系,并体现“管理与技术并重”的领域特征。同时,在整个系列和相关教材内容中,从领域发展与知识点的角度,以不同程度和形式反映新技术时代的特点(如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一新型计算模式)、IT应用特征(如移动性、虚拟性、个性化、社会性和极端数据)、信息化拓展(如两化深度融合和企业外部数据分析)、新兴电子商务应用(如移动商务、社会化商务和O2O)、搜索方法与服务(如关键词搜索与营销、信息检索与匹配)、IT战略与管理(如服务管理、伙伴管理、业务安全管理和连续商务管理)等。我们希望通过系列教材专业编委会的共同努力,第2版系列教材能够成为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循序渐进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材料,成为大数据环境下从业人员及管理者的有益参考资料。
    本系列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与支持。在此,我们感谢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及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列教材编委会专家们对教材体系设计的指导和建议,感谢教材编写者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大量投入及所在单位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本系列教材研讨和编审的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同时,我们对电子工业出版社在本系列教材整个出版过程中所做的努力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第2版系列教材在内容上肯定存在不足和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   
    2013年12月于北京   
    
    
    第2版前言
    从《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第1版问世到现在已经4年了。在这短短的4年里,中国经济建设有了迅速的发展,全球的科学技术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进步。信息技术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推动和支撑的作用,随着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日益受人重视,这本教材也在人才培养、新学科的推广和普及过程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这些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信息与知识管理》教材面临更新、不断完善的迫切要求。按照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的统一计划,我们对本教材的第1版进行了必要的更新与修改。
    通过对教材第1版整体架构进行审视,我们认为,它的整体结构还是能够适应学科发展与教学需要的:如第1部分是有关信息与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原来的第1、2、3章),第2部分是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共性技术与知识管理特有的技术(包括原来的第4章到第10章),第3部分是知识管理的应用和系统的开发(包括原来的第11、12章),这三部分符合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知识管理内容的要求,而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在简要、统一地介绍了信息与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概念之后,针对知识管理,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具有共性的一些概念与方法尽可能合在一起进行讲述,这样的处理还是成功的。因此第2版仍旧继续保留这一架构。
    在具体内容的增补和更新方面:首先,要提到“大数据”,这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最引人注意的领域,同时也是对信息与知识管理影响较大的领域。作为一种将在全球范围内启动透明政府、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的利器,国内外业界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应用上,最近都开始有所进展。要想通过种类繁杂、数量庞大的大数据,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就需要进行广泛深入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因此我们在本教材第2版增添了大数据的章节,同时也增补了数据挖掘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Web挖掘的章节。
    其次,增补的内容是有关决策与创新中的知识运用。在决策过程中,需要采集、处理有关知识,有时还需要创造新知识,而创新过程是一个知识集成和创造的过程。特别是当前,创新驱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又对教材第2版增加了一章专门探讨决策与创新中的知识运用与新知识创造的问题。
    本教材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加了3章,形成现在的15章。在内容上,第2版对比第1版各章有如下变化:
    1. 第2版第1、2、3章基本保持第1版的原来内容,但是为了反映近年来的发展,在第1.3节中简单提到了近年来在发达国家开展的“再工业化”,是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新的工业化革命;为使读者理解当前城市智慧化和信息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在第1.4节中加入了介绍知识、智能与智慧关系的内容;在第1.6节提到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再就是在第1.6节讨论创造力经济时,强调了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并举,同时力求使两者融为一体;在第1.6节的最后,还特别指出知识的双刃剑特点,提醒人们不要滥用或误用知识。在第3.4节强调了知识运作过程与知识管理过程需要区分开,这一点却是多数专著和教材有所忽略的。
    2.第4章保持原来内容。
    3.增加了新的第5章——大数据与数据科学,在这一章里,主要讲述大数据与数据科学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大数据时代背景、特征和典型大数据源及其价值,在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和数据科学,以及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问题。
    4.第6、7、8、9章保持原来第1版的5、6、7、8章内容,而在第9章中,增加了第9.4节数据可视化技术和第9.6节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内容。
    5.第10章为新增加的一章——Web挖掘,该章主要介绍数据挖掘在网络上的应用,包括Web内容挖掘、Web结构挖掘和Web使用挖掘内容。强调介绍了网络爬虫技术、Web结构挖掘与Web内容挖掘的算法,以及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原理和主要推荐方法。
    6.第11章保持第1版第9章的内容,在第11.2节中增加了有关物联网与云计算内容。
    7.第12章是第1版第10章的内容。
    8.第13章是第1版的第12章的内容。
    9.第14章也是新增加的一章——决策与创新中的知识过程,讲述的是决策与创新中的知识过程与各种类型知识的运用,包括有关决策的概念,以及其中的知识特征;决策思维与各类知识的关系;实际生活中的决策与知识的运用。之后介绍了元决策及其中的知识运用。该章后半部分介绍了创新活动中的知识过程,以及系统集成创新和知识集成的关系。
    10.第15章是原第1版的第11章的内容。
    教材第2版的总体结构与各章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正如本教材第1版前言所建议,本教材可用于高等学校开设不同学时的知识管理课程。对于多学时的课程可以选择全部15章,如已学习过信息管理,可以略去第1章的前一半和整个第2章。对于学时较少,而只希望了解知识管理概貌的短课程,可以只用第1、2、3、14、15这5章,当然也可有选择地添加个别章节。本教材也适合于开设通识性课程使用。而一些人文学科(如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学科(如法律、政治、公共事业管理等),由于当前大数据的发展,也开始关注数据、信息与知识的管理,本教材的有关章节也可供这类学科开设短课程或系列讲座使用。
      
    本教材第2版新增的第5章由郭崇慧编写,第10章由吴江宁编写,第14章由王众托编写。其余各章的修订和增补仍由原编写者负责。
    我们衷心感谢“信息化与信息社会”系列丛书编委会和高等学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各位领导和专家、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系统工程研究所的领导和知识管理课题组一如既往的支持。衷心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知识管理领域连续不断的项目支持,以及中国工程院和大连市政府提供的参与有关智能型城市和创造力经济研究的条件。我们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还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从他们的著作和谈话中也得到了很多教益。
    在此,我们还要特别要感谢中国信息管理学科的创建人之一、著名的管理信息系统专家黄梯云教授,作为本书的主审者,继续对新版进行了审查指导。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的首席策划编辑刘宪兰在本书筹划、组织与出版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由于各级编委会的支持和广大读者的厚爱,本教材第1版曾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这对我们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鞭策,我们还需要继续对教材进行补充和修订,诚恳希望广大读者不断批评指教。
    
    编者谨识 
    2014年1月
    展开

    作者简介

    本书暂无作者简介
  • 样 章 试 读
    本书暂无样章试读!
  • 图 书 评 价
华信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