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数据可视化(第2版)
作   译   者:陈为 等 出 版 日 期:2019-03-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符隆美 
书   代   号:TP357270 I S B N:9787121357275

图书简介:

全书共有15章,分为4篇。基础篇,阐述数据可视化的基础理论和概念,从人的感知和认知出发,介绍数据模型和可视化基础;时空数据篇,介绍带有空间坐标或时间信息的数据的可视化方法,此类数据通过设备在真实物理空间中采集得到或由科学计算模拟产生;非时空数据篇,描述非结构化和非几何的抽象数据的可视化,这些数据既存在于真实物理空间,又是社会空间和网络信息空间的基本表达形式;用户篇,介绍面向各类数据的可视化在实际应用中共同需要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例如交互和可视化评测方法,以及在具体领域的可视化和应用系统。本书从研究者的角度,介绍数据可视化的定义、方法、效用和工具,既可作为初学者的领路手册,也可用于可视化研究和可视化工具使用的参考指南。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关注 评论(0) 分享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本书资源

    本书暂无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全书共有15章,分为4篇。基础篇,阐述数据可视化的基础理论和概念,从人的感知和认知出发,介绍数据模型和可视化基础;时空数据篇,介绍带有空间坐标或时间信息的数据的可视化方法,此类数据通过设备在真实物理空间中采集得到或由科学计算模拟产生;非时空数据篇,描述非结构化和非几何的抽象数据的可视化,这些数据既存在于真实物理空间,又是社会空间和网络信息空间的基本表达形式;用户篇,介绍面向各类数据的可视化在实际应用中共同需要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例如交互和可视化评测方法,以及在具体领域的可视化和应用系统。本书从研究者的角度,介绍数据可视化的定义、方法、效用和工具,既可作为初学者的领路手册,也可用于可视化研究和可视化工具使用的参考指南。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357275
    开 本:16开
    页 数:756
    字 数:1031

    本书目录

    目录
    基 础 篇
    第1 章 数据可视化简介 2
    1.1 可视化释义 2
    1.2 可视化简史 8
    1.3 数据可视化详解 23
    1.3.1 数据科学的发展 23
    1.3.2 数据可视化的意义 25
    1.3.3 数据可视化分类 29
    1.3.4 数据可视化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关系 38
    1.4 数据可视化研究挑战 43
    参考文献 44

    第2 章 视觉感知与认知 47
    2.1 视觉感知和认知 47
    2.1.1 视觉感知和认知的定义 48
    2.1.2 视觉感知处理过程 48
    2.1.3 格式塔理论 49
    2.1.4 相关实验 56
    2.2 颜色 57
    2.2.1 颜色刺激理论 57
    2.2.2 色彩空间 61
    2.3 视觉编码原则 66
    2.3.1 相对判断和视觉假象 66
    2.3.2 标记和视觉通道 69
    2.3.3 视觉通道的概念 71
    2.3.4 视觉通道的特性 77
    参考文献 88

    第3 章 数据 91
    3.1 总览 91
    3.2 数据基础 96
    3.2.1 数据分类 96
    3.2.2 数据集 96
    3.2.3 数据相似度与密度 97
    3.3 数据获取、清洗和预处理 98
    3.3.1 数据获取 98
    3.3.2 数据清洗 99
    3.3.3 数据精简 102
    3.3.4 其他常用的数据预处理步骤 103
    3.4 数据组织与管理 104
    3.4.1 数据整合与集成 106
    3.4.2 数据库与数据仓库 108
    3.5 数据分析与挖掘 111
    3.5.1 探索式数据分析 113
    3.5.2 联机分析处理 113
    3.5.3 数据挖掘 116
    3.6 数据科学与可视化 118
    3.6.1 数据工作流 118
    3.6.2 可视数据挖掘 122
    3.7 数据科学的挑战 130
    参考文献 131

    第4 章 数据可视化基础 136
    4.1 数据可视化基本框架 136
    4.1.1 数据可视化流程 136
    4.1.2 数据可视化设计 140
    4.2 可视化中的数据 143
    4.2.1 数据认知 143
    4.2.2 数据类型 143
    4.3 可视化的基本图表 145
    4.3.1 原始数据绘图 145
    4.3.2 简单统计值标绘 150
    4.3.3 多视图协调关联 151
    4.4 可视化设计原则 153
    4.4.1 数据到可视化的直观映射 153
    4.4.2 视图选择与交互设计 155
    4.4.3 信息密度——数据的筛选 156
    4.4.4 美学因素 157
    4.4.5 动画与过渡 159
    4.4.6 可视化隐喻 163
    4.4.7 颜色与透明度 164
    4.5 可视化理论发展 164
    4.5.1 图形符号学 165
    4.5.2 关系数据的图形表示 166
    4.5.3 图形语法 167
    4.5.4 基于数据类型的研究 168
    4.5.5 基于数据状态模型的研究 169
    4.5.6 多维关系数据库可视化分析系统 170
    参考文献 171

    时空数据篇
    第5 章 空间标量场可视化 174
    5.1 一维标量场可视化 174
    5.2 二维标量场可视化 176
    5.2.1 颜色映射 177
    5.2.2 等值线 178
    5.2.3 高度图 179
    5.3 三维标量场数据可视化 179
    5.3.1 空间数据表达 182
    5.3.2 空间数据特征计算 187
    5.3.3 间接体绘制 192
    5.3.4 规则三维标量场的直接体可视化 197
    5.3.5 不规则体数据的体可视化 221
    参考文献 233

    第6 章 大规模多变量空间数据场可视化 243
    6.1 大规模空间标量场数据的实时可视化 244
    6.1.1 大规模空间标量场数据的单机绘制 244
    6.1.2 大规模空间标量场数据的并行绘制 245
    6.1.3 时变空间标量场数据加速绘制方法 247
    6.2 时变异构空间数据场的特征追踪与可视化 248
    6.2.1 时变空间标量场数据的特征提取 248
    6.2.2 异构数据的特征融合 249
    6.2.3 时变空间标量场数据的特征追踪 250
    6.3 空间向量场数据可视化 253
    6.3.1 图标法 255
    6.3.2 几何法 257
    6.3.3 纹理法 262
    6.3.4 拓扑法 265
    6.4 空间张量场数据可视化 267
    6.4.1 张量场的数学描述 268
    6.4.2 基于几何的方法 271
    6.4.3 基于纹理的方法 275
    6.4.4 基于拓扑的方法 278
    6.4.5 高阶张量场可视化 281
    6.5 多变量空间数据场可视化 282
    6.5.1 多变量空间数据场的特征表达与关联分析 283
    6.5.2 多变量空间数据场的可视化与交互 287
    参考文献 290

    第7 章 时变数据可视化 305
    7.1 时间属性的可视化 307
    7.1.1 线性和周期时间可视化 308
    7.1.2 日历时间可视化 312
    7.1.3 分支和多角度时间可视化 314
    7.1.4 时间属性的动态可视化 319
    7.2 多变量时变型数据可视化 320
    7.2.1 基于线表示的可视化 321
    7.2.2 基于图结构的可视化 325
    7.2.3 时间序列数据的可视化交互 326
    7.3 流数据可视化 327
    7.3.1 流数据可视化模型 327
    7.3.2 流数据处理技术 328
    7.3.3 流数据可视化案例 331
    7.3.4 并行流计算框架 337
    参考文献 339

    非时空数据篇
    第8 章 层次和网络数据可视化 344
    8.1 层次数据 344
    8.1.1 层次数据的可视化 348
    8.1.2 节点- 链接法 349
    8.1.3 空间填充法 357
    8.1.4 其他方法 365
    8.2 网络数据 367
    8.2.1 网络和图 367
    8.2.2 网络数据可视化 368
    8.2.3 网络数据的地图隐喻可视化 382
    8.2.4 超图及其可视化 385
    8.2.5 动态网络数据可视化 387
    8.2.6 图可视化的视觉效果 390
    8.2.7 图可视化中的交互 398
    8.2.8 网络数据可视化的挑战 400
    参考文献 401

    第9 章 文本和文档可视化 409
    9.1 文本可视化释义 409
    9.1.1 文本信息的层级 409
    9.1.2 文本可视化的研究内容与任务 410
    9.1.3 文本可视化流程 411
    9.2 文本信息分析基础 412
    9.2.1 分词技术和词干提取 412
    9.2.2 数据模型 413
    9.3 文本内容可视化 417
    9.3.1 基于关键词的文本内容可视化 417
    9.3.2 时序性的文本内容可视化 421
    9.3.3 文本特征的分布模式可视化 424
    9.3.4 文档信息检索可视化 428
    9.3.5 软件可视化 430
    9.4 文本关系可视化 432
    9.4.1 文档相似性可视化 432
    9.4.2 文本内容关联可视化 435
    9.4.3 文档集合关系可视化 437
    9.5 文件情感分析可视化 439
    9.5.1 顾客评价可视化 440
    9.5.2 情感变化可视化 441
    9.5.3 情感差异可视化 443
    9.6 总结 444
    参考文献 444

    第10 章 跨媒体数据可视化 448
    10.1 图像 448
    10.1.1 图像网格 448
    10.1.2 基于时空采样的图像集可视化 449
    10.1.3 基于相似性的图像集可视化 450
    10.1.4 基于海塞图的社交图像可视化 451
    10.1.5 基于故事线的社交图像可视化 452
    10.2 视频 453
    10.2.1 视频摘要 453
    10.2.2 视频抽象 456
    10.3 声音与音乐 459
    10.3.1 声乐波形可视化 461
    10.3.2 声乐结构的可视化 462
    10.4 超媒体 465
    10.4.1 社交媒体可视化 468
    10.4.2 社交网络可视化 476
    10.5 数字生活可视化 487
    参考文献 490

    第11 章 复杂高维多元数据的可视化 493
    11.1 高维多元数据 494
    11.1.1 空间映射法 495
    11.1.2 图标法 511
    11.1.3 基于像素图的方法 514
    11.1.4 基于动画的方法 517
    11.2 非结构化与异构数据的可视化 518
    11.2.1 非结构化数据 518
    11.2.2 异构数据 520
    11.3 大尺度数据的可视化 523
    11.3.1 基于并行的大尺度数据高分辨率可视化 523
    11.3.2 大尺度数据的分而治之可视化与分析 527
    11.4 数据不确定性的可视化 531
    11.4.1 不确定性的基本定义 532
    11.4.2 不确定性的来源 532
    11.4.3 不确定性的可视化方法 533
    参考文献 550

    用 户 篇
    第12 章 可视化中的交互 558
    12.1 交互准则 559
    12.1.1 交互延时 559
    12.1.2 交互成本 561
    12.1.3 交互场景变化 562
    12.2 交互分类 563
    12.2.1 按低阶交互操作分类 563
    12.2.2 按交互操作符与空间分类 564
    12.2.3 按交互任务分类 564
    12.3 交互技术 565
    12.3.1 选择 565
    12.3.2 导航 567
    12.3.3 重配 569
    12.3.4 编码 571
    12.3.5 抽象/ 具象 573
    12.3.6 过滤 574
    12.3.7 关联 579
    12.3.8 概览+ 细节 581
    12.3.9 焦点+ 上下文 584
    12.4 交互与硬件设备 593
    12.4.1 交互环境 594
    12.4.2 交互设备 596
    参考文献 599

    第13 章 可视化效果评测与用户实验 607
    13.1 评测流程 608
    13.2 评测方法 609
    13.2.1 用户实验(User Studies) 609
    13.2.2 专家评估(Expert Review/Heuristic Evaluation) 609
    13.2.3 案例研究(Case Studies and Use Cases) 610
    13.2.4 指标评估(Metrics) 612
    13.2.5 众包(Crowdsourcing) 612
    13.2.6 标注(Labeling) 613
    13.3 用户实验 613
    13.3.1 确定实验目标 613
    13.3.2 准备实验 615
    13.3.3 进行实验 619
    13.3.4 分析结果并讨论 619
    13.3.5 评测案例分析 620
    13.4 总结 632
    参考文献 632

    第14 章 面向领域的数据可视化 635
    14.1 高性能科学计算 635
    14.1.1 高性能科学可视化的挑战 637
    14.1.2 重要信息的提取和显示 640
    14.1.3 原位可视化 642
    14.1.4 未来挑战 645
    14.2 生命科学 645
    14.2.1 临床医学影像 645
    14.2.2 其他影像 651
    14.2.3 电生理信号 655
    14.2.4 OMICS 组学 658
    14.2.5 深度学习 662
    14.3 其他科学与艺术 663
    14.3.1 气候学与气象中的可视化 663
    14.3.2 面向艺术的表意性可视化 667
    14.4 网络与系统安全的可视化 671
    14.4.1 基于可视变换的虫洞攻击可视化 671
    14.4.2 可信计算的可视化 672
    14.4.3 安全日志数据的可视化 673
    14.4.4 智能电网数据的可视化 673
    14.5 商业智能可视化 674
    14.5.1 商业智能 675
    14.5.2 商业智能中的数据可视化 676
    14.5.3 云端商业智能 680
    14.5.4 未来趋势 681
    14.6 金融数据可视化 681
    14.6.1 金融数据来源 682
    14.6.2 金融数据分析的自动化方法 683
    14.6.3 金融数据可视化方法 683
    14.6.4 金融数据可视分析 686
    参考文献 690

    第15 章 可视化研究与开发资源 698
    15.1 可视化软件 698
    15.1.1 医学可视化软件 698
    15.1.2 科学可视化软件 700
    15.1.3 信息可视化软件 704
    15.1.4 可视分析软件 709
    15.2 可视化开发工具 709
    15.2.1 应用程序开发工具 709
    15.2.2 Web 应用开发工具712
    15.3 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软件与开发工具 714
    15.4 可视化数据集资源 716
    15.5 可视化信息资源 718
    15.6 海外可视化研究机构 719
    展开

    前     言

    Foreword
    Visualization, as a discipline in computer science, is a rather young field of study. The
    field has made many advances over the past 25 years through tremendous basic and
    application-driven research efforts, and also successfully transferred some of these
    advances into products and services for data-intensive applications. Visualization as
    a problem-solving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tool has become even more important as
    we enter the Big Data era. Its applications grow from scientific computing, engineering
    design, biomedicine, cyber security, and intelligence, to social science, transportation
    studies, and commerce. Visualization will be considered a basic skill, and will likely
    become part of the standard curriculum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re is clearly a fast-growing interest in visualization as a discipline, a technology, or a
    practice. Over the years, I have been asked by many to suggest readings in visualization.
    So far, no book has ever managed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field,
    since even the good ones focus on a subarea of visualization, typically reflecting the
    author’s research endeavors. A visualization textbook is definitely needed. I know a few
    other book projects are underway, but this book is by far the most comprehensive one I
    have seen. It provides a fairly complete introduction to essential topics in visualization,
    as well as information on where the field is today, effectively serving the needs of both
    practitioner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As the field evolves rapidly to cope
    with demands from new applications and exploiting Big Data, I believe the authors will
    update the content regularly to reflect the latest and greatest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which will make this book a lasting, valuable resource.
    While visualization has become an active area of study and pract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visualizatio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 Asia would benefit from increased
    promotion and development. Thus, the publication of this textbook is timely. I praise the
    dedicated effort of Professor Wei Chen and his co-authors in creating this book, which
    will help accelerate visualizatio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hina and other
    Chinese-speaking countries. I hope to see this book translated into other languages. It
    will then becom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in the field of visualization. I found the book
    very informative and easy to read. I believe you will enjoy reading it.
    Kwan-Liu Ma
    Davis, CA
    September 20, 2013

    序言
    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为教授来电话,
    请我为他的新作《数据可视化》作序。陈为教授是我的老同事,也是我们实验室可视化方
    向的带头人。现在他有新作出版,请我作序是对我的尊重,我哪有不懂之理。然而我犹豫
    了。我坦率地告诉他,我怕完不成任务,因为我已退休多年,不再跟踪学科前沿多年。陈
    为说,他把书稿链接发给我,请我浏览以后再做定夺。我在浏览了《数据可视化》的内容
    简介、前言、目录和第1 章后,深感全书内容十分丰富,架构严谨,是我国学界和业界急
    需的一本好书。陈教授在信里还写道:“可否请您从可视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现状、未
    来为这本书写一个序言,作为对我们的鼓励。”读信后,我感到我写不出现状和未来,写
    点我经历过的事情,以及谈点作为过来人的体会和建议还是可以的,同时我感到作为可视
    化领域的一名老兵,面对《数据可视化》这样一本可视化新作、好书,又有爱不释手和责
    无旁贷之感,当即决定试试。
    “可视化”或它的全称“科学计算可视化”(Visualiz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ing,ViSC)
    一词是在1987 年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召开的“科学计算可视化研讨会”内容撰写的
    一份报告中正式提出的。在短短20 余年历史中,科学计算可视化发展成为一个十分活跃
    的研究领域,新的研究分支不断涌现,如出现了用于表示海量数据不同类型及其逻辑关系
    的信息可视化技术,以及将可视化与分析相结合的可视分析学研究方向。现在又有了把“科
    学计算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和“可视分析学”这三个分支整合在一起的新学科“数据
    可视化”。这是可视化研究领域的新起点,必将进一步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进一步扩大
    应用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应用水平。可以预期,这波数据可视化研究新浪潮必将推动
    可视化学科研究和应用向更宽、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事实上,这既是学界和业界的责任,
    也是广大用户的期待,因为现有的可视化技术还远远满足不了用户的期望。我举一个亲身
    体验来说明我的这个论断。去年8 月我的小孙女出生,面对可爱的小脸,脑海里不由得回
    忆起3 个月前看到儿子发来的那张胎儿超声波三维影像时留下的印象:紧闭的双目,高额
    头和大鼻子。今天小天使虽然依然双目紧闭,依然是高额头,但鼻子一点也不大,反而显
    得小巧、可爱,加上时张时合的小嘴,这张真实的小脸与那张高科技三维图像相比不知要
    漂亮多少倍。这个事实说明,今天的超声波三维成像技术离用户期望水平还相去甚远。我
    们全家在感谢今天科技进步让我们提前3 个月看到了小孙女真容的同时,也期望科学家们
    早日提供逼真的胎儿三维影像。
    应该说,我们国家可视化方向的研究工作起步还是比较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将科学计算可视化列为“八五”重点资助项目,国家科委也将其列为基础研究专门项目
    给予资助。国内一批图形学研究中心,如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
    验室、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中科院CAD 开放实验室和中科院软件所等单位在20 世纪90
    年代初相继开展了可视化方向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我们这一代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
    信息闭塞,很多信息都是从国际学术交流中取得的。例如,我是在1991 年3 月至7 月在
    德国Encarnacao 教授领导的弗朗霍夫图形学研究所(FhG-IGD)做访问研究,在Martin
    Goebel 博士领导的可视化研究室工作时接触科学计算可视化研究方向的。我有幸与研究
    室内一批年轻博士一起工作4 个月,奠定了从事可视化学科的基础。回国后我在浙江大
    学CAD&CG 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力倡导,并组织年轻教师和博士生开展可视化方向的研
    究工作,很快出现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影响并推动了可视化研究方向在国内的
    普及。基于可视化方向的广泛应用背景,我们从1993 年9 月起在浙江大学为全校理工科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科学计算可视化”全校性选修课。1995 年4 月23 日至27 日由
    我们实验室牵头举办了虚拟现实与科学计算可视化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VR-ViSC)。同时为国内青年学者和学生举办同名高级研讨班,请出席国际研讨会的一批
    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国内高级研讨班学员做报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应是我国第一次举
    办VR-ViSC 专题国际研讨会和同名国内高级研讨班,让国外学者有机会了解我国学者在
    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也让国内学者和学生有机会接触世界一流学者。我想借此机会向
    Encarnacao 教授表示我们最诚挚的谢意,是他帮助我们解决了国外学者来华的费用。欧洲
    学者费用是他出面向欧盟申请的,北美加拿大和美国学者来华费用也是Encarnacao 教授
    出面通过他的老朋友Larry L. Rosenblum 教授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申请的。Larry 是美国
    海军研究生院教授,曾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计算机学部主任。2006 年4 月16 日,我的
    一批国外老朋友应邀参加我的70 岁生日庆祝大会,几位老朋友到我的新居做客,其中就
    有Larry,这是他第一次访问中国。我如此冗长地介绍1995 年研讨会和一批国外老朋友无
    非是想强调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以及强调国外一流学者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1996 年9 月由石教英、蔡文立等编著的《科学计算可视化算法与系统》一书由科学出版
    社出版。这应是我国学者编著的第一本可视化教材,曾在国内高校应用多年,遗憾的是至
    今没有更新再版。计算机类教科书哪有十几年不更新的,早该淘汰了。
    我除了欣赏《数据可视化》一书内容翔实、架构严谨、图表精美外,我更欣赏和看重
    的是本书前言里列出的执笔者,也就是作者名单。这张名单清晰地表明各个章节的作者姓
    名。我欣赏的就是这种既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又明确文责自负的做法。我一直认为我国知
    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罪魁祸首!我欣赏陈为教授严谨的知识产权保护意
    识和实践。保护知识产权从我们每个科技工作者做起当然是应该的,但我更希望我国各级
    科技主管部门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科技创新的影响问题,也希望各级行政执法主管部
    门严格执法,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更希望中央媒体能像报道全国道德模范一样报道一批因
    知识产权而致富的知识分子实例。我想一旦知识产权可以致富意识深入人心,榜样的力量
    就将是无穷的。
    最后请容许我再向青年学者说几句心里话。你们从事的可视化研究领域属应用基础研
    究范畴,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希望你们重视应用研究,做有用的研究,多与产业界联
    系;不要随波逐流跟着考核指挥棒走,一味追逐论文数、奖项数和科研经费数;学术评价
    标准是影响力,而不是这个数那个数。影响力分学术影响力和产业影响力两类:学术影响
    力看的是发表的学术论文级别,真正有影响力的论文只有顶级论文,能产出顶级论文的只
    有少数人,且只能在其创造力旺盛的有限岁月才有可能发表顶级学术论文;产业影响力是
    看你的成果在产业界的应用效果,所有有真才实学的人都能有所贡献,且可能是终生都会
    有所贡献。你可能会说没有论文,拿不到博士学位,升不了职称,没有科研经费无法带研
    究生,等等。是的,这里就有个度以及你的看法问题,这就是先贤王阳明先生说的“良知”
    (我们对事物的最初反应,也是我们本性的表现);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说,就是指我
    们应该遵从自己的良知而行,即将良知付诸实践。因此,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现实的问题,
    我前面说了“不要随波逐流”,现在又说要“致良知”,即要按自己想清楚的去做,一句话
    就是:要独立思考,不要随大流。
    东拉西扯地写了一大堆,请陈教授谅解,也请诸位读者谅解。
    石教英
    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3 年9 月11 日

    再版序
    作为一种数据分析的工具,可视化业已成为各类数据分析的理论框架和应用中的必
    备要素,并成为科学计算、商业智能、安全等领域中的普惠技术。21 世纪之初以后,国
    内外信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视化的意义也逐渐为世人所知。各类科研基金和企业
    研发经费纷纷投向高效、高质量的可视化方法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于
    2012 年资助了“探索式可视分析的基础理论与方法”重点项目,团队成员来自浙江大学、
    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等单位。经过五年的努力,课
    题组成果斐然,在结题考核中被评为优秀。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使得国内的学术力量为亚
    洲领先、世界知名。据国际权威学术排行榜(http://www.csrankings.org)统计,近五年,
    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可视化和可视分析领域顶级会议IEEE VIS 上的发文数
    量均名列世界前20。产业界也纷纷发力,国内著名企业均投入重兵,研发新兴可视化技术。
    阿里巴巴、阿里云、百度、蚂蚁金服、华为、360,都相继成立了可视化的研发团队。阿
    里云早期和浙江大学合作的DataV 可视化组件库,“被阿里巴巴的各类产品线广泛使用(如
    数据魔方、淘宝指数、对外数据大屏和‘双11’大屏等产品),打破了国外highcharts 等
    收费方案的垄断,帮助阿里集团的众多大数据产品以最低成本大幅提高数据输出效果和质
    量”。百度公司发布的ECharts 可视化工具,位列github 可视化工具第三,占有国内70%
    的开源可视化工具市场。蚂蚁金服研发的AntV、G2 等开源可视化工具,也逐渐在轻量级
    Web 可视化方面输出能力。此外,新型大数据可视化创业公司如海云数据、永洪科技等,
    以可视化和可视分析技术为亮点,逐步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在这种新形势下,在最
    新发布的中国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专项指南中,均将可视化
    和可视分析列为大数据智能急需突破的关键共性技术。
    可视化的推广和应用离不开学术界的引导。从2014 年到2017 年,中国计算机学会大
    数据专家委员会每年都发布大数据十大趋势,可视化和可视分析年年入选。从入选评价,
    不难看出大数据学术界对可视化的期望:2014 年,第四,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2015 年,
    第八,可视化分析与可视化呈现;2016 年,第一,可视化推动大数据平民化;2017 年,第十,
    可视化技术和工具提升大数据分析工具的易用性。浙江大学自2011 年为本科生开设“数
    据可视化”课程以来,年年选课总人数超过150 人。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每年都?
    举办暑期学校和研讨班。自2014 年起,国内学术同仁发起了中国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大会,
    每年参会人数超过500 人。
    本书自2013 年出版第1 版至今,多次重印,被国内20 多所高校列为教材,也被广大
    的企事业单位用于科研、研发和培训。本书的繁体字版本还被销往中国台湾地区。本书第
    2 版的修订增加了一些最新的科研成果,更新了大量案例。团队成员(马昱欣、郭方舟、
    朱闽峰、郭方舟、王叙萌、张天野、马昱欣、梅鸿辉、魏雅婷、黄兆嵩、陆俊华、韩东明、
    潘嘉铖、张玮、黄家东)等为本书的修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我们相信,大
    数据可视化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本书作者
    于2019 年2 月

    第1版前言
    数据的采集、提取和理解是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数据可视化为人类
    洞察数据的内涵、理解数据蕴藏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随着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分析、挖掘与可视化已经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迫切需
    求。面对当前科学可视化、信息可视化、可视分析研究和应用的新形势,需要发展新的复
    杂数据的处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并围绕实际科学和社会问题的求解设计高效的人机交
    互界面。目前,国内急需面向信息时代中各类数据特性和应用领域介绍数据可视化基本理
    论与方法的工具书。
    本书从研究者的视角,介绍了数据可视化的定义、方法、功效和实用软件,可作为初
    学者入门的向导,是有关科研和教育人员从事可视化研究和开发的一本实用的参考书。全
    书共有16 章,分为4 篇:基础篇、时空数据篇、非时空数据篇和用户篇。
    基础篇(第1~4 章)阐述数据可视化的基础理论和概念,从人的感知和认知出发,介
    绍数据模型和可视化基础。第1 章阐述可视化的定义、作用和发展历史,给出数据可视化
    的现代意义和分类。第2 章详细介绍视觉感知和认知的基本原理、颜色模型和可视化编码
    原则。第3 章介绍数据模型、数据定义、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分析与挖掘等基本概念。
    第4 章阐述数据可视化基础,包括可视化流程、图形符号、视觉变量和评估方法等内容。
    根据数据的时空特性,数据可分为时空数据和非时空数据。
    时空数据篇(第5~8 章)介绍含有空间坐标或时间信息的数据的可视化方法,此类数
    据通过测量仪器在真实物理空间中采集或由科学计算模拟生成。空间数据可分为标量、向
    量和张量三大类。第5 章介绍空间标量场数据可视化,主要涵盖一维、二维和三维空间的
    标量场数据。第6 章介绍含有地理信息的空间数据的可视化技术。第7 章介绍大尺度或随
    时间变化的空间标量场数据的可视化解决方案和挑战,空间向量场和张量场数据的可视化
    方法,多变量空间数据场的可视化。第8 章关注带有时间信息的数据可视化,包括时间属
    性可视化、多变量时变型数据可视化和流数据可视化。
    非时空数据篇(第9~12 章)描述非结构和非几何抽象数据的可视化,这类数据既存
    在于真实物理空间,也存在于社会空间和网络信息空间。第9~12 章分别介绍层次结构数
    据可视化、文本数据可视化、跨媒体数据可视化和复杂高维多元数据可视化。特别是,非
    时空数据,具有高维、大尺度、异构、复杂等特点。第12 章介绍最新的有关复杂高维多
    元数据可视化的方法,处理对象包括多变量非结构化数据、大规模数据、异构数据和不确
    定性数据等。
    用户篇(第13~16 章)介绍实际应用中各类数据可视化需采用的共性、技术和工具以
    及具体的应用系统。第13 章介绍可视化中的交互方法,包括交互准则、交互分类和相关
    技术。第14 章介绍可视化评测,阐述可视化评测的因素、方法、流程和具体实例。第15
    章介绍面向科学计算、生命医学、网络安全、商业智能和金融等领域的可视化技术。第
    16 章介绍可视化系统,包括应用系统、数据资源、开发工具和全球重要的可视化研究小
    组等信息。
    本书由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师生和
    阿里巴巴公司的沈则潜博士共同编著。美国内布拉斯卡- 林肯大学的俞宏峰(Hongfeng
    Yu)博士全程参与了本书结构的讨论和若干章节的编写,并完成了前4 章的审校,为本书
    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为清晰起见,我们将各章的作者列表如下(粗体字所示作者为相关章
    节的主要编写者)。
    章 节 号章节名称作 者辅 助
    第1 章数据可视化简介陈为
    第2 章视觉感知与认知陈伟锋(浙江财经大学)
    第3 章数据马昱欣、陈为
    第4 章数据可视化基础
    俞宏峰(美国内布拉斯卡- 林肯大学)、陈为(4.3 节)、陈
    伟锋(4.4 节,浙江财经大学)
    丁治宇
    第5 章空间标量场可视化
    陶煜波、陈为、李昕(5.3.5 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
    通学院)
    朱斯衎
    第6 章地理信息可视化沈则潜
    第7 章
    大规模多变量空间数据场可
    视化
    陶煜波、彭艺、陈莉(7.1 节、7.2 节,清华大学)、解聪(7.3
    节)、丁子昂(7.4 节,美国普度大学)、丁治宇(7.5 节)
    陈为、
    张嘉伟
    第8 章时变数据可视化夏菁、陈为、郭方舟
    第9 章层次和网络数据可视化沈则潜、夏菁陈为
    第10 章文本和文档可视化王桂珍陈为
    第11 章跨媒体数据可视化解聪、徐星、彭帝超(11.4.2 节、11.4.3 节)、陈广宇陈为
    第12 章复杂高维多元数据的可视化沈则潜、陈为(12.3 节)、陈海东(12.4 节) 陈海东
    第13 章可视化中的交互吴斐然、沈则潜刘颖
    第14 章可视化评测沈则潜、刘颖(英特尔北京研究院)
    第15 章面向领域的数据可视化
    陈为、彭帝超(15.4 节)、俞宏峰(15.1 节,美国内布拉斯卡-
    林肯大学)、刘真(15.5 节、15.6 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第16 章可视化研究与开发资源李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通学院)、严丙辉陈为
    浙江大学CAD&CG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彭群生教授一直鼓励、关心和支持本书的写作。
    浙江大学CAD&CG 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视分析小组的全体同学参与了书稿的准备、讨论和
    校对,包括陈广宇、檀江华、汪飞、朱标、刘昊南、张嘉伟、张建霞、邹瑶瑶等。英特尔
    北京研究院的刘颖博士、清华大学的陈莉博士、合肥工业大学的罗月童博士、中科院深圳
    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汪云海博士等帮助审校了部分章节,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编写始于2010 年12 月,初稿完成于2012 年10 月。基于国内各高校开展可视化
    教学的强烈需求,在本书初稿完成后,本书部分作者和其他作者着手编撰一本面向本科生
    的可视化教材,其中部分内容取材自本书的相关章节,该书已于2013 年6 月出版(《数据
    可视化的基础原理与方法》,陈为、张嵩、鲁爱东编著,鞠丽娜编辑,科学出版社,ISBN
    978-7-03-037488-2),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参阅。
    由于时间紧迫,编著者水平有限,错误、疏漏之处难免,敬请谅解。本书的附属材
    料和修订信息将在http://www.vizinsight.com/datavisbook 上予以实时更新。若有任何建议,
    欢迎致信作者。
    本书作者
    于2013 年6 月
    展开

    作者简介

    本书暂无作者简介
  • 样 章 试 读
    本书暂无样章试读!
  • 图 书 评 价 我要评论
华信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