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录
1 AI时代企业的3场效率革命
1.1 企业经营的本质: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1.2 AI时代每家企业都是一个智能体
企业进化终局:AI时代的“企业智能体”
感知、决策、行动三大系统:支撑“企业智能体”运行的神经网络
1.3 1个模型和3场效率革命
S-TOP模型:场景驱动,闭环优化
组织革命:建立AI能力中心,赋能每一个最小作战单元
工具革命:能力升级,推动全员结构化提效
决策革命:数脑替代人脑,从经验驱动到算法驱动
始于场景,终于组织,赋于工具,成于决策
2 AI应用方向、路线图和共识
2.1 AI是人的延伸,解放人的身心
员工一天的任务类型分布
人机协同的3种应用范式:执行式AI、决策式AI、创造式AI
2.2 AI路线图:人机协同九宫格
企业人机协同九宫格模型
企业AI落地路线图
重复性任务被大规模替代
判断性任务的优化升级
创造性任务的赋能
2.3 AI推动业务增长的3个共识
干法1 回到客户第一,做客户运营商
干法2 高价值进击原则,从局部优化到全局价值链创新
干法3 产品再定义,边界在融合,服务在闭环
2.4 AI落地实战共识:信息流转速度决定企业经营效率
干法4 定架构:企业架构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层方法论
干法5 通流程:流程体系好比企业的神经系统,要端到端贯通
干法6 选场景:聚焦经营核心议题,精准打造新型能力
干法7 复用化:从“数出一孔”到“数据全链通达”
干法8 一线化:构建面向班组的即时化、高频决策体系
干法9 平民化:从平民程序员到平民科学家
干法10 即时化:人机交互范式的变革,从GUI到LUI
3 组织进化革命:从超级个体到智能组织
3.1 底层思考:组织革命是一项科学管理,也是一场心理革命
从制度到心态:科学管理的本质并非“管控”而是“共识”
三大关键切口:心理革命如何落地组织实践
3.2 规律:敬畏员工的无穷性,就能链接员工的无穷性
日航逆转:敬畏人的潜能,是最强的经营策略
松下众智经营:把每个人当成经营者
创美伊索谱:让人人成为创新者
心胜,则事胜
3.3 方向:从丰田的“持续改进”到特斯拉的“高频创新”
制造范式的重大转向:从“持续改进”到“高频创新”
为什么中国企业不能跳过丰田主义
“特斯拉主义”的兴起:AI原生、软件定义、系统闭环
范式比较:丰田主义与特斯拉主义
3.4 进化实践:从人本文化到规模化人机协同 
干法11 人机协同: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机共生文化,让人成为人
干法12 组织进化:建设AI数字总部,赋能最小业务作战单元
干法13 知识流动:打造企业级知识库,赋能每一个员工
3.5 以人为先,打造企业AI转型的基石
干法14 打造H型人才:双支柱能力和杠杆能力
干法15 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产力,人是创新主体
干法16 老板知:老板认知决定AI落地的力度、深度和速度
干法17 全员知:以赛促建,训战结合,转人转心
干法18 全员行:把AI能力建在业务部门上
4 工具革命:全员结构化提效,流程全面自动化
4.1 底层思考:工具进化史,从“解放双手”到“解放大脑”
工业1.0到工业3.0:工具“解放双手”
工业4.0:工具开始“解放大脑” 
管理范式的演化:从流程思维到全人思维
4.2 规律:高效打败低效、便宜的打败贵的
高效打败低效:效率决定生存
便宜的打败贵的:成本决定普及速度
4.3 方向:感知—判断—执行闭环成为新工具的应用范式
理解力是新工具的核心:多模态AI崛起
3个层次的自动化:数据、内容与流程
工具革命新范式:感知—判断—执行闭环
4.4 企业感知系统的能力升级:数据与内容的处理和沉淀
干法19 AI辅助精准获取信息和洞察情报
干法20 AI增强智能问答和加速知识流动
干法21 AI提升智能文档处理的精准性
干法22 AI加速各类数据与报告自动生成
4.5 行动系统的能力升级:流程挖掘、升级、优化、加速
干法23 流程挖掘:打开全价值链的效率之眼
干法24 流程切片:基于场景进行全流程分析,识别优化方向
干法25 流程自动化:RPA完成重复性、规则型任务
干法26 流程智能化:Agent重构企业业务流程
干法27 流程加速:AI自动建单推动效率提升
干法28 流程加速:OCR从字符识别到智能解析
干法29 应用加速:AI编程是企业应用开发的“新杠杆” 
5 决策革命: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5.1 底层思考:基于数据+算法重构决策机制
诺贝尔奖背后的启示:企业也需要“数字试管”
决策优化的基础:构建数字孪生,链接现实与虚拟
5.2 规律:从单目标决策到多目标平衡,最大化企业资源利用率
从单目标决策到多目标平衡:决策机制的升级
从刚性规则到柔性规则:构建动态决策机制
从相对确定性的低频决策走向高度不确定性的高频决策
5.3 方向:数据从反映业务到优化业务,走向创新业务
用数据反映业务:构建全局、全程、分级实时的可视化系统
用数据优化业务:从事后分析走向事前决策
用数据创新业务:从产品创造到价值重构
5.4 用数据反映业务:实现全局、全程、分级实时用数据
干法30 组织文化:倡导基于数据的交流与决策
干法31 建设KPI驱动的科学经营体系
干法32 AI+BI:企业数据分析与决策的范式变革
5.5 用数据优化业务:实现从事后分析到事前决策的优化
干法33 决策优化:从单一场景突破到价值链协同优化
干法34 数字孪生:从“以虚映实”到“虚实共生”
5.6 用数据创新业务:实现创造新产品和重构新产业
干法35 AI驱动产品创新和科学革命
干法36 产业链协同与融合创新:重构竞争优势
6 AI场景成熟度评估:SMART模型
6.1 定位:评估AI场景成熟度与价值落地的框架
6.2 模型结构:SMART模型的五大维度解读
标准化(S):AI落地的“地基工程”
建模化(M):让业务知识“结构化、可重复、能复用”
自动化(A):规模化人机协同
解放效应(R):解放体力、脑力与心力
技术创新(T):业务战略性差异
6.3 落地:用SMART模型把握方向、节奏与优先级
6.4 AI转型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方向感与战略定力
结语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得还不均匀
后记 “转型有术”10年之约
                                        展开
                                    序言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这不是一句口号。关键在于——干法可见、路径可行、认知可共鸣。
从“创美体验会”到“转型有术”的诞生
十年前,在创美工艺的生产车间,我和团队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我的成功可以复制”的现场体验会。
当时,中国制造业正经历剧烈变化:全球化红利逐渐退潮,低端产能过剩,客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变化越来越快,很多企业都陷入了不确定与焦虑之中。
我们做了一件事——把创美的全员创新、真实现场运营和数字化转型历程,以8个视角进行系统梳理,邀请制造企业来学习。令人欣喜的是,这场体验会吸引了全国300多位制造企业管理者参加,之后又有上百家企业主动前来交流学习。凤凰财经还对我做了一次关于创美工业4.0转型的深度专访。
没想到,这样体验会竟成了“转型有术”诞生的起点——我们希望,不止于讲一个创美的故事,而是能找到更多“创美”,和更多人一起分享转型的方法与路径。
让好干法被看见,推动数字化普遍成功
“转型有术”的使命很明确:
让好干法被看见,推动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普遍成功。
希望对标杆企业进行案例拆解,总结干法,找到企业在数字化、AI转型的最优解。
一个案例希望能讲清一个点,让这个点成为可被理解、可被模仿的切入口。从点出发,总结方法论,进而沉淀为系统化、结构化、可复制的干法体系。并通过“标杆笔记”和“干法课程”对外输出。
我们通过希望真实案例的分享,让更多的企业被看见。
转型有术在创立初期取名时没有选择“转型有道”,而是有术。是因为“术”即干法,意即实战。“有术”的核心是从术中见道——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我们力求把那些看似复杂的转型抽丝剥茧,找到可落地的最小行动单元。
正是因为我们相信:
真正可落地的,是那些可以复盘、可以被模仿、最终可以超越的干法。
并且我们尽量每一个标杆案例,只讲一个点,希望这个点能给更多人带来启发。让一家中小企业,也能像大企业一样具备认知结构和落地能力。
寻找中国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
2023年6月,我和来自全国20多家制造企业的总经理,一起前往日本,走访了京瓷、松下、Avex、欧姆龙等知名制造企业。
这次访学让我深受触动。我们看到:
?	京瓷注重哲学管理,强调人的心性与团队自驱;
?	松下PHP理念背后的利他之心和水库式经营理念
?	Avex的三心经营、零零发表会把“改善”变成了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到每一位员工的日常行为中,;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天津的制造企业总经理问道:“日本有京瓷、松下这样的企业让全世界学习,那中国有哪些企业,也有自己的经营哲学和方法论,可以让全球的企业来学习。
中国制造所处的环境更复杂、变局更多,节奏也更快,也肯定会涌现出一套源自本土、适应现实、能够被复制的干法体系。
这趟研学,也让我更坚定了一个想法:
能不能和更多中国的标杆共创,将这些企业最佳实践提炼为通用干法,分享更多中国中国本土的实践智慧。
转型有术希望能摸索出一套适合中国企业自己的可复制数字化、AI转型的“干法”。
这次研学之后,我更加坚定:我们需要汇聚,把一家家企业的转型过程,转化为通用方法,打造真正属于中国的“数字化干法”。
响哥也希望能够联合更多服务企业的厂商和专家进行开放式的分享,通过转型有术让更多企业看见。
让好干法被看见,让成功的经验可以流动
过去2年半,转型有术团队以“为标杆找到干法”为基调,组织了100多场线上标杆分享、20多场线下研学交流,参与嘉宾来自甲方企业、乙方服务商、投资机构等多个角色,参与者涵盖高管、一线管理者、CIO等各类岗位。
每一场分享我们都力求让嘉宾,从真实场景、真实问题出发,围绕“如何落地、怎样复制”展开分享和讨论。
我们希望分享的每一个案例经验都能成为一个干法。
?	每一个“干法”,不是高大上的理论,而是能被现场验证、能被执行、能见到结果的最小可用路径(MVP);
?	“复制成功”,不是照搬案例,而是借用方法,走出自己的创新路径。
我将这本书命名为《AI干法》,既是向稻盛和夫的《干法》致敬,也是在AI时代,探索企业进化路径的一次系统尝试。
本书基于我过去18年服务300多家制造企业的经验,也凝聚了转型有术社群两年多的共创成果,主要包括:
?	一个清晰的企业AI转型模型(s-TOP模型);
?	三场效率革命:组织进化、工具升级、决策升维;
?	36条具有代表性、实操性的干法;
?	102个真实企业案例(“102”是虚数非实数,实际上远大于102个案例,之所以用102这个数字,取自“阿里要活102年”的愿景,也希望这套体系经得起时间考验和长期沉淀)。
我们希望它可以成为一套通用但灵活、系统又务实的转型干法指南。
这本书适合谁看?
?	正在转型中的制造企业管理者;
?	希望数字化真正落地的执行者与中层骨干;
?	正在搭建AI能力中心的技术负责人;
?	关注中国制造转型路径的研究者、行业观察者。
“转型有术”的初心,不是讲一个看起来很高大上的“超级样板”,而是想回答一个朴素的问题:
如果我是这家企业,我该怎么开始?我怎么落地?
我们更关注“点”——一个小切口、一个可行路径、一个被验证的干法。
我们希望让每一家企业看到,即便你不是头部企业,也可以借助“干法”找到自己的节奏和突破口。
这本书绝不是企业数字化转型唯一的答案。
愿它能带来一些启发,成为点亮你转型路上的一盏灯。
愿每一位企业管理者都能相信:干法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复制的路径。
我们坚信,一灯能传万灯,终至万灯皆明。
—— 曹晖
 “转型有术”发起人
 2025年6月 上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