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理论篇
第一章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和概念的
最新发展
第一节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
一、 国外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
二、 我国内部审计的历史演进
三、 内部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动因和
基础
第二节内部审计概念的最新发展
一、 内部审计概念的最早提出
二、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
概念界定的发展历程
三、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
概念的全新理念
四、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对内部审计
概念的修订
第三节后安然时代对内部审计职业
发展的最新要求第二章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
第一节内部审计机构
一、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模式
二、 我国对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规定
和要求
三、 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四、 内部审计机构与组织中其他治理
主体的关系
第二节内部审计人员
一、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
胜任能力
二、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
获取、 保持和提高
第三节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管理
一、 内部审计机构管理
二、 内部审计部门管理
三、 内部审计项目管理
四、 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第三章内部审计的角色和作用
第一节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角色和
作用
一、 组织治理概述
二、 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中的作用和
地位
第二节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角色和
作用
一、 风险管理概述
二、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及其发挥
第三节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和
作用
一、 内部控制概述
二、 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定位和
作用第四章内部审计的规范体系
第一节内部审计的技术规范
一、 内部审计准则概述
二、 内部审计准则的框架结构
三、 内部审计准则的内容
第二节内部审计行为的道德规范
一、 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概述
二、 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框架
结构
三、 内部审计职业道德的基本
原则
四、 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的
具体内容第五章内部审计的过程与方法
第一节内部审计的过程
一、 规划内部审计过程的风险
关注
二、 内部审计的计划阶段
三、 内部审计的实施阶段
四、 内部审计的报告阶段
五、 内部审计的后续追踪阶段
第二节内部审计的方法
一、 内部审计的取证方法
二、 内部审计的抽样方法
第三节内部审计工作底稿
一、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概念和
作用
二、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类型
三、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与
复核
四、 内部审计工作底稿的归档和
保管第六章内部审计报告
第一节内部审计报告概述
一、 内部审计报告的概念
二、 内部审计报告的作用
第二节内部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
一、 衡量内部审计报告质量的
标准
二、 编制内部审计报告应注意的
事项
第三节内部审计报告的内容和
格式
一、 内部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
二、 内部审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三、 内部审计报告的基本格式
第四节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制、 复核与
报送实务篇
第七章内部控制审计
第一节内部控制概述
一、 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
二、 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
四、 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第二节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一、 以内部审计机构为实施主体的
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界定
二、 以内部审计机构为实施主体的
内部控制审计与内部控制评价、
以注册会计师为实施主体的内
部控制审计及内部控制评审的
联系和区别
三、 内部控制审计的责任划分
第三节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
一、 组织层面内部控制审计
二、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审计
第四节内部控制审计的组织方式和
程序
一、 内部控制审计的组织方式
二、 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
第五节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
一、 个别访谈法
二、 调查问卷法
三、 专题讨论法
四、 穿行测试法
五、 实地查验法
六、 抽样法
七、 比较分析法第八章风险管理审计
第一节风险管理审计概述
一、 风险管理审计的概念界定
二、 内部审计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
的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三、 风险管理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的
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和
内容
一、 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二、 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三、 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实施
领域
第三节风险管理审计的方法
一、 传统审计方法在风险管理审计
中的应用
二、 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情况的审计
方法
三、 常见的风险评估方法第九章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
第一节舞弊的概念界定和表现
方式
一、 舞弊的概念界定
二、 舞弊的表现方式
第二节舞弊审计的理论基础和责任
划分
一、 舞弊三角理论
二、 组织管理层与内部审计机构和
人员在防范舞弊行为中的不同
责任
第三节舞弊审计的程序
一、 评估舞弊发生的可能性
二、 舞弊的检查
三、 舞弊的报告
第四节计算机舞弊的控制与审计
一、 计算机舞弊的类型
二、 计算机舞弊的控制和审计
方法第十章绩效审计
第一节绩效审计概述
一、 绩效审计的历史演进
二、 绩效审计的概念
第二节绩效审计的内容
一、 绩效审计的范围
二、 绩效审计的具体内容
第三节绩效审计的方法
一、 数量分析法
二、 比较分析法
三、 因素分析法
四、 量本利分析法
五、 专题讨论会
六、 标杆法
七、 调查法
八、 成本效益(效果)分析法
九、 数据包络分析法
十、 目标成果法
十一、 公众评价法
第四节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
一、 评价标准的来源
二、 评价标准的确定
第五节绩效审计报告
一、 绩效审计报告的要求
二、 绩效审计报告的内容第十一章信息系统审计
第一节信息系统审计概述
一、 信息系统审计的概念
二、 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
三、 信息系统审计中的职责
划分
第二节信息系统审计的程序
一、 信息系统审计计划
二、 信息技术风险评估
三、 信息系统审计测试
四、 信息系统审计报告
第三节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
一、 组织层面信息技术控制的
审计
二、 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的
审计
三、 业务流程层面相关应用
控制的审计
第四节信息系统审计的方法和
技术
一、 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方法
二、 信息系统审计的具体方法
三、 信息系统审计的具体技术第十二章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第一节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一、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
发展
二、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
三、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四、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第二节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和
内容
一、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
二、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第三节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
一、 审计准备阶段
二、 审计实施阶段
三、 审计终结阶段
四、 审计结果运用
第四节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审计
评价及责任界定
一、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二、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三、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指标
四、 审计分类评价标准与综合评价
应用
五、 经济责任的界定第十三章建设项目内部审计
第一节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概述
一、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概念
二、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目标
三、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特点
四、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实施
第二节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内容
一、 投资立项审计
二、 设计(勘察)管理审计
三、 招投标审计
四、 合同管理审计
五、 设备和材料采购审计
六、 工程管理审计
七、 工程造价审计
八、 竣工验收审计
九、 财务管理审计
十、 后评价审计
第三节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的方法
一、 工程造价审计方法
二、 建设施工承包合同形式下的造价
审计重点
三、 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中的工程质量
检测方法第十四章物资采购审计
第一节物资采购审计概述
一、 物资采购审计的概念
二、 物资采购审计的目的和
内容
三、 物资采购审计模式及选择
依据
四、 物资采购审计的原则
第二节物资采购前期审计
一、 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确定审计
对象
二、 获取与研究相关资料, 制定项目
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
三、 审查、 评价内部控制
第三节物资采购过程审计
一、 采购计划审计
二、 采购申报价格审计
三、 采购合同审计
四、 物资采购计划执行情况
审计
第四节物资采购后续审计
一、 物资采购后续审计应关注的
风险领域
二、 物资采购后续审计的基本
过程
三、 审计方法第十五章内部环境审计
第一节内部环境审计概述
一、 内部环境审计的产生和
发展
二、 内部环境审计的概念界定
三、 内部环境审计的类型
四、 内部环境审计的组织方式
第二节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和
内容
一、 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
二、 内部环境审计的内容
第三节内部环境审计的方法
一、 内部环境审计的通用方法
二、 内部环境审计的特殊方法第十六章高校内部审计
第一节高校内部审计概述
一、 高校内部审计的概念
二、 高校设置内部审计职能的
要求
三、 高校内部审计履行职能应当
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 高校内部审计的风险策略
五、 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
第二节高校内部控制审计
一、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二、 控制自我评估的应用
三、 教学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四、 科研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五、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六、 房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七、 设备管理内部控制审计
八、 物资采购管理内部控制
审计
第三节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
一、 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的概念、
目标和要求
二、 预算执行审计
三、 决算审计
第四节建设工程项目审计
一、 建设工程项目审计的概念、 内容、
目的和要求
二、 投资立项阶段审计
三、 勘察设计阶段审计
四、 施工准备阶段审计
五、 施工过程阶段审计
六、 竣工验收阶段审计
七、 对建设工程全过程的分析、
评价和报告
第五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一、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和
要求
二、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
立项和实施
三、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
内容
四、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
评价
展开
现代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 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 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也空前提高, 它们正在朝着知识密集型和数据依赖型组织发展, 在全球各个行业和领域从事着极度专业化和日益复杂的经营。与此同时, 超越传统组织框架的战略联盟和虚拟组织开始涌现, 预示着信息时代新型组织形式的发展已经显著改变了组织的目的、 职能, 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进行组织治理、 风险管控和控制执行的需要。当下, 我们又面临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数据的迅速膨胀决定着组织的未来发展, 对人类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也为人们获得更为深刻、 全面的洞察能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与潜力。在这一不断变革甚至快速转型的经营环境和组织架构中, 内部审计早已经成为组织管理者、 治理者、 外部审计师及其他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重要助手和合作伙伴。只要规划合理、 执行有力, 面对飞速发展和纷繁复杂的组织环境, 内部审计都能在促进和支持组织治理、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 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和改善组织的治理过程扮演着完善组织治理的重要角色, 发挥着提高组织治理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活动扮演着优化组织风险管理的重要角色, 发挥着促进组织风险管理有效和高效的重要作用。内部审计通过评价和改进组织的内部控制扮演着促进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效果的重要作用。为此, 明确内部审计在组织治理、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角色和作用, 探索内部审计的角色和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和发挥的实现途径是我们更好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2013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将内部审计界定为: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 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的、 规范的方法, 评价风险管理、 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13年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执业准则》也将内部审计界定为: “一种独立、 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它通过运用规范的程序和方法, 审查和评价组织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的适当性、 合法性和有效性, 促进组织改善治理和管理, 帮助组织增加价值, 实现其目标。”上述内部审计概念都将内部审计确定为集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等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性审计, 并且将为组织增加价值的目标列为首要的职能定位。内部审计概念要求内部审计必须站在组织整体利益的立场上, 从组织治理、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入手, 通过评价和改进组织治理、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过程中的效率、 效益和效果, 以确保披露组织潜在的风险, 达到经济、 有效地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改进运营的目的。内部审计活动是在复杂多变的法律和文化环境中实施的, 是在目标、 规模和结构完全不同的组织中开展工作的, 也是由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不同机构和人员执行的。在当今世界充满纷繁复杂的风险环境中, 本已经身处巨大的差异化运作环境的内部审计职业更加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风险挑战。内部审计职业界及其从业人员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在内部审计的计划、 实施、 报告及后续追踪阶段合理地贯彻系统化的内部审计过程的设计思路, 结合对风险的识别、 评估和应对采取的规范化的内部审计方法, 强化对内部审计活动的规划、 管理和控制, 以改善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和效率, 从而实现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功能定位。面对内部审计职业方兴未艾的发展机遇, 内部审计职业界必须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 这也是作者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作者希望通过本书将内部审计在理论和实务领域的最新发展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 希望读者通过对本书的学习和研读能够全面了解内部审计的基础理论, 熟悉内部审计的实务流程。当然, 本书的撰写完成只是作者在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进程中的开始, 在内部审计领域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研讨的内容还有很多, 我们必须一如既往、 坚持不懈地不断前行。最后, 非常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和王二华编辑对本书的出版给予的鼎力协助。沈征2015年10月于天津财经大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