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第2版)
作   译   者:明平美 出 版 日 期:2019-03-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薛兴宇 
书   代   号:G0318150 I S B N:9787121318153

图书简介:

本书涵盖了原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中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微细加工与微机电系统、增材制造技术等课程内容,以系统地阐述精密与特种加工工艺为目的,以加工过程的主要能量形式为主线,以实现物理、化学和复合/组合加工的综合交叉为重点,全面构建了集精细加工、特种加工和复合/组合加工等技术为一体的课程内容;阐明了现代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注重培养和激发读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精密/超精密切削与磨料加工、热/电化学/化学/机械等能量作用的特种加工及其复合/组合加工、增材制造、微纳制造与微机电系统等。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关注 评论(3) 分享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本书资源

    本书暂无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本书涵盖了原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中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微细加工与微机电系统、增材制造技术等课程内容,以系统地阐述精密与特种加工工艺为目的,以加工过程的主要能量形式为主线,以实现物理、化学和复合/组合加工的综合交叉为重点,全面构建了集精细加工、特种加工和复合/组合加工等技术为一体的课程内容;阐明了现代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注重培养和激发读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精密/超精密切削与磨料加工、热/电化学/化学/机械等能量作用的特种加工及其复合/组合加工、增材制造、微纳制造与微机电系统等。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318153
    开 本:16开
    页 数:276
    字 数:435.0

    本书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的产生与特点	1
    1.2  特种加工的产生与特点	3
    1.3  精密与特种加工的分类	4
    1.4  特种加工技术对机械制造工艺的影响	9
    1.5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地位与发展趋势	10
    1.5.1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地位	10
    1.5.2  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10
    思考题	11
    第2章  精密与超精密切削加工技术	12
    2.1  概述	12
    2.2  精密与超精密切削机理	14
    2.2.1  概述	14
    2.2.2  切屑的形成	14
    2.2.3  加工表面的形成	15
    2.2.4  表面破坏层及应力状态	16
    2.3  金刚石刀具	17
    2.3.1  金刚石的结构与性能	18
    2.3.2  金刚石晶体的定向	19
    2.3.3  金刚石刀具的设计	20
    2.4  精密与超精密切削加工的应用	21
    2.4.1  精密与超精密车削加工	21
    2.4.2  精密与超精密铣削	23
    思考题	25
    第3章  精密与超精密磨料加工技术	26
    3.1  概述	26
    3.2  精密与超精密磨削加工	27
    3.2.1  精密与超精密砂轮磨削加工	27
    3.2.2  砂带磨削加工	33
    3.3  精密研磨与抛光加工	36
    3.3.1  精密研磨与抛光加工机理	36
    3.3.2  保证精密研磨与抛光的工艺因素	37
    3.3.3  精密研磨与抛光工具	38
    3.3.4  研磨抛光新工艺	39
    3.4  光整加工	41
    3.4.1  珩磨加工	42
    3.4.2  超精加工	46
    思考题	49
    第4章  热作用特种加工技术	50
    4.1  电火花加工	50
    4.1.1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分类与应用	50
    4.1.2  电火花加工机理	53
    4.1.3  电火花加工机床	56
    4.1.4  电火花加工工具电极的制备	70
    4.1.5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工艺规律	73
    4.1.6  电火花加工的典型应用	82
    4.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90
    4.2.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	90
    4.2.2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设备	92
    4.2.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控制系统和编程	96
    4.2.4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指标及影响因素	102
    4.2.5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扩展应用	105
    4.3  激光加工	107
    4.3.1  激光加工原理及典型激光器	107
    4.3.2  激光加工主要应用领域	110
    4.4  电子束加工	118
    4.4.1  电子束加工设备与加工机理	118
    4.4.2  电子束加工主要应用领域	120
    4.4.3  电子束加工的优点与局限性	122
    思考题	123
    第5章  电化学作用特种加工技术	125
    5.1  概述	125
    5.1.1  基本原理	125
    5.1.2  基本概念	126
    5.1.3  分类与特点	130
    5.2  电解加工	130
    5.2.1  电解加工过程及工艺特点	131
    5.2.2  电解加工设备	133
    5.2.3  电解加工主要工艺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139
    5.2.4  电解加工主要应用领域	143
    5.3  电沉积加工	151
    5.3.1  电铸加工	151
    5.3.2  涂镀加工	154
    5.3.3  复合电镀加工	156
    思考题	157
    第6章  化学作用特种加工技术	158
    6.1  化学铣切加工	158
    6.1.1  化学铣切加工原理、特点及应用范围	158
    6.1.2  化学铣切加工工艺流程	159
    6.2  光化学腐蚀加工	161
    6.2.1  概述	161
    6.2.2  光化学腐蚀加工原理	162
    6.2.3  光化学腐蚀加工工艺流程	162
    6.2.4  光化学腐蚀加工应用举例	167
    6.3  化学抛光	169
    6.3.1  化学抛光的机理和特点	169
    6.3.2  化学抛光的工艺条件及应用	170
    6.4  化学镀加工	172
    思考题	173
    第7章  机械作用特种加工技术	174
    7.1  超声波加工	174
    7.1.1  概述	174
    7.1.2  超声波加工原理	175
    7.1.3  超声波加工设备	177
    7.1.4  超声波加工主要工艺指标的影响因素	184
    7.1.5  超声波加工主要应用领域	186
    7.2  水射流加工	189
    7.2.1  概述	189
    7.2.2  水射流加工设备	191
    7.2.3  水射流加工工作参数	192
    7.2.4  水射流加工主要应用领域	193
    7.3  离子束加工	194
    7.3.1  离子束加工原理、分类与特点	194
    7.3.2  离子束加工主要应用领域	196
    7.4  挤压珩磨加工	198
    7.4.1  挤压珩磨加工机理	199
    7.4.2  挤压珩磨加工工艺系统	199
    7.4.3  挤压珩磨加工主要应用领域	201
    7.5  磁性磨料研磨加工	202
    7.5.1  加工机理	203
    7.5.2  磁性磨料	203
    7.5.3  磁性磨料研磨装置	204
    7.5.4  主要应用领域	205
    思考题	206
    第8章  复合或组合能量作用特种加工技术	207
    8.1  概述	207
    8.2  电化学复合加工	207
    8.2.1  电解磨削	207
    8.2.2  电解珩磨	214
    8.2.3  电解研磨	215
    8.2.4  电化学机械复合抛光	215
    8.2.5  超声波辅助电化学加工	217
    8.2.6  激光辅助电解加工	218
    8.2.7  电解电火花复合加工	218
    8.3  热作用复合加工	220
    8.3.1  磨削放电加工	220
    8.3.2  超声波辅助电火花加工	221
    8.4  化学复合加工	223
    8.4.1  机械-化学复合抛光	223
    8.4.2  化学-机械复合抛光	225
    8.5  LIGA和准LIGA技术	226
    8.5.1  LIGA技术	227
    8.5.2  准LIGA技术	228
    思考题	230
    第9章  增材制造技术	231
    9.1  概述	231
    9.2  增材制造技术的典型工艺与应用	232
    9.2.1  光固化成形	232
    9.2.2  熔融沉积成形	233
    9.2.3  激光选区烧结成形	235
    9.2.4  三维立体打印	237
    9.2.5  材料喷射成形	239
    9.3  其他增材制造工艺	240
    9.3.1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	240
    9.3.2  激光近净成形	242
    9.3.3  电子束熔丝沉积	243
    9.4  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244
    思考题	245
    第10章  微纳米加工技术与微纳机电系统	246
    10.1  半导体加工工艺	246
    10.1.1  光刻	247
    10.1.2  体硅微结构加工技术	248
    10.1.3  面硅微结构加工技术	250
    10.1.4  键合技术	254
    10.2  纳米技术与纳米加工	254
    10.2.1  扫描探针加工技术	255
    10.2.2  电子束直写光刻技术	255
    10.2.3  聚焦离子束技术	256
    10.2.4  纳米压印技术	256
    10.3  微纳机电系统	258
    思考题	259
    参考文献	260
    展开

    前     言

    第2版前言
    精密、微细与特种加工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工业生产与高科技产品研发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基于这些加工技术的发展情况,本书结合高等学校工科专业教学改革的需求,在继承第1版特色的基础上作了不少内容更新与增删。
    本书涵盖原机械制造类专业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增材制造、微细加工与微机电系统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系统地讲述精细与特种加工工艺为目的,以加工过程的主要能量来源及其作用形式为主线,以阐明各种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基础,以实现物理、化学和复/组合加工的综合交叉和融合为重点,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力图构建集精细加工、特种加工、复/组合加工与增材制造为一体的现代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体系。
    本书各章的编者如下:河南理工大学明平美教授(第1章、第8章);河南理工大学郑建新教授(第2章、第3章、第7章);青岛理工大学彭子龙副教授(第4章);青岛科技大学王蕾副教授(第5章、第6章);河南理工大学秦歌副教授(第9章、第10章)。全书由明平美担任主编和统稿,郑建新、秦歌、彭子龙、王蕾担任副主编。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参阅了国内外同行撰写的有关资料,得到了特种加工技术界许多专家和朋友的支持与帮助。河南理工大学特种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的不少研究生也参与了大量的编辑与整理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本书涉及的内容广泛且相关技术发展速度很快,限于编者的技术水平,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地希望广大师生及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的电子信箱:mingpingmei@163.com。
    
    编  者   
    2018年12月
    
     
    
    第1版前言
    为满足高等院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宽口径的培养要求,以及适应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编者结合现代加工技术发展情况及近年来对相关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的实践,把目前众多机械制造类专业常开的特种加工、精密加工等课程的内容进行系统性综合,编成本书。
    本书在编写中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集成性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综合集成趋势,各学科、专业之间不断渗透、交叉和融合,其界限逐渐模糊。因此,在教材内容构建方面,着力突出其系统集成性,以拓宽读者视野和树立通识教育观。
    2.逻辑性  
    各种加工方法的根本区别是其加工机理,现代加工技术分类的主要基础是其能量来源及其作用形式。本书按加工方法的能量作用形式,从常规机械能到非常规能量,从单一能量、复合能量到组合能量,来串接各种加工技术,以便于读者理解各种加工技术的本质特点。
    3.先进性  
    各式各样新的应用需求,以及新产品、新材料的出现,不断推动现代加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鉴于此,编者在教材内容取舍方面,在确保其基础内容系统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吸收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成果,使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4.实用性  
    精细加工、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都是现代机械制造业生产中最重要的加工技术,也是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突破了传统模式,将精细加工、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有机地整合为一体,按能量来源及其作用形式来编排,是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新尝试。此外,各项技术的介绍均力求结合实际应用进行,最大限度地突出其实用性。
    本书涵盖原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中精密与超精密加工、特种加工、微细加工等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系统地讲述精细与特种加工工艺为目的,以加工过程的主要能量来源及其作用形式为主线,以阐明现代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为基础,以实现物理、化学和复合加工的综合交叉和融合为重点,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力图构建出集精细加工、特种加工和复合加工技术为一体的现代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体系。
     
    本书各章的编者如下:河南理工大学明平美(第1章、第8章)、河南理工大学郑建新(第2章、第7章)、河南理工大学杨志波(第3章、合编第4章、第9章)、南阳理工学院李国慧(合编第4章)、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高山(合编第4章、第6章);黄河科技学院邹景超、杨汉嵩(第5章)。全书由明平美任主编,负责审稿、统稿,杨志波、郑建新任副主编。
    由于本书编写是一种探索和尝试,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地希望广大师生及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  者  
    2011年5月
    展开

    作者简介

    本书暂无作者简介
  • 样 章 试 读
  • 图 书 评 价 我要评论
华信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