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工业设计导论
丛   书   名: 工业设计专业系列教材
作   译   者:张晓刚 等 出 版 日 期:2022-05-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张鑫 
书   代   号:G0434730 I S B N:9787121434730

图书简介:

本书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围绕国家“三新一高”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业设计发展思想,介绍了工业设计的语境论、本体论、范畴论、价值论、方法论、政策论、产业论、关系论等8个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设计类专业“工业设计导论”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对工业设计感兴趣的人员参考。
定价 49.0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关注 评论(4) 分享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本书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围绕国家“三新一高”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业设计发展思想,介绍了工业设计的语境论、本体论、范畴论、价值论、方法论、政策论、产业论、关系论等8个方面的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设计类专业“工业设计导论”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对工业设计感兴趣的人员参考。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434730
    开 本:16(185*260)
    页 数:220
    字 数:289

    本书目录

    第1章  工业设计语境论	1
    1.1  新工科建设语境解析	1
    1.1.1  大国战略下的新工科建设	1
    1.1.2  新工科建设中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3
    1.1.3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6
    1.2  新工科建设语境下全球工业设计教育现状	8
    1.2.1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以工程为基础倡导工业设计的社会责任	9
    1.2.2  阿尔托大学:以跨学科性与协同合作为导向	10
    1.2.3  米兰理工大学:倡导国际化与综合技术的工业设计教育	12
    1.2.4  湖南大学:围绕“新工科”顶层设计构建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模块	13
    1.2.5  同济大学:致力于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14
    1.2.6  浙江大学:以智能化与数字化为特色	15
    1.3  新工科建设语境下工业设计教育的新突破	17
    1.3.1 “工—艺—商”学科融合	18
    1.3.2 “校—企—研”产教融合	20
    1.3.3 “世界—国家—城市”内外融合	21
    1.3.4  传授“迁移”的思维与方法	22
    思考题	24
    推荐阅读书目	24
    第2章  工业设计本体论	25
    2.1  工业设计概念的衍变脉络	25
    2.1.1  1959年定义:“职业区分说”	26
    2.1.2  1969年定义:“本体构建说”	28
    2.1.3  2002年定义:“跨界协作说”	29
    2.1.4  2015年定义:“多维协同说”	30
    2.2  工业设计概念衍变的“三个逻辑”	31
    2.2.1  多层级的知识创构:工业设计概念衍变的历史逻辑	32
    2.2.2  多节点、动态性“知识网络”关系的构建:工业设计概念 衍变的理论逻辑	34
    2.2.3  在现代产业实践中呈现多重面相:工业设计概念衍变的实践逻辑	41
    2.3  工业设计概念衍变驱动设计范式转向	48
    2.3.1  设计范式三层次:实践、研究、学科	48
    2.3.2  工业设计概念衍变中的设计范式转向	50
    2.3.3  工业设计定义与设计范式三个层次间的相互作用	53
    思考题	54
    推荐阅读书目	54
    第3章  工业设计范畴论	55
    3.1  产品设计	55
    3.1.1  广义与狭义的产品设计	55
    3.1.2  产品设计的变革与发展	57
    3.1.3  产品设计美学的发展	60
    3.2  系统设计	64
    3.2.1  设计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64
    3.2.2  产品的系统设计	65
    3.2.3  产品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程序	66
    3.3  服务设计	67
    3.3.1  从有形的“物”到无形的“服务”	67
    3.3.2  服务设计的创新思维	69
    3.3.3  服务设计流程	72
    3.4  体验设计	77
    3.4.1  体验的层次与特征	77
    3.4.2  体验设计思维	79
    3.4.3  体验设计方法	80
    思考题	81
    推荐阅读书目	81
    第4章  工业设计价值论	82
    4.1  工业设计推动产业升级	82
    4.1.1  工业设计撬动制造业附加价值	82
    4.1.2  工业设计驱动产业链整合	84
    4.1.3  工业设计促进制造业转型	86
    4.2  工业设计引领社会发展	88
    4.2.1  工业设计介入社会创新实践	88
    4.2.2  工业设计形成社会创新风尚	90
    4.2.3  工业设计塑造国家创新形象	91
    4.3  工业设计协同生态保护	94
    4.3.1  生态失衡与生态考量	95
    4.3.2  生态失衡的设计反思	96
    4.3.3  工业设计助力生态平衡	100
    4.4  工业设计创造美好生活	104
    4.4.1  设计源于生活又归于生活	104
    4.4.2  设计塑造新生活形态	106
    4.4.3  迈向“以人民为中心”的设计	108
    思考题	111
    推荐阅读书目	111
    第5章  工业设计方法论	112
    5.1  调研分析方法	112
    5.1.1  定性研究方法	112
    5.1.2  定量研究方法	115
    5.2  产品设计方法	117
    5.2.1  产品语义学	117
    5.2.2  模块化设计	121
    5.2.3  人机工程学	124
    5.2.4  仿生设计学	126
    5.3  设计思维模型	130
    5.3.1  D.school与IDEO的“Design Thinking”	131
    5.3.2  IBM的“Loop”设计模型	134
    5.3.3  英国设计委员会的“双钻”思维模型	135
    思考题	137
    推荐阅读书目	137
    第6章  工业设计政策论	139
    6.1  工业设计政策的发展	139
    6.2  各国工业设计政策的演进路径	141
    6.2.1  英国设计政策——设计思维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创意经济	141
    6.2.2  芬兰设计政策——从“经济竞争力手段”到“社会创新工具”	142
    6.2.3  丹麦设计政策——从“无设计政策”到“战略设计政策”	143
    6.2.4  美国设计政策——政府干预与自由放任交替的曲折过程	144
    6.2.5  日本设计政策——官民协调机制下的设计振兴	145
    6.2.6  韩国设计政策——政府主导下从“后发”到“先驱”的蜕变	147
    6.3  全球工业设计政策的发展模式	148
    6.3.1  设计立国与创新驱动的欧盟模式	148
    6.3.2  市场驱动与自主自治的美国模式	149
    6.3.3  政府主导与官民一体的日韩模式	150
    6.4  我国工业设计政策的探索实践与创新发展	151
    6.4.1  我国工业设计政策的探索与实践	152
    6.4.2  我国设计政策发展的内生逻辑	156
    6.4.3  我国工业设计政策的创新发展	158
    思考题	161
    推荐阅读书目	162
    第7章  工业设计产业论	163
    7.1  催生与反哺: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交融发展	163
    7.1.1  由制造业催生而来的工业设计产业	163
    7.1.2  工业设计产业反哺制造业转型发展	165
    7.1.3  设计产业化与产业设计化的共生关系	167
    7.2  设计产业化:构建工业设计创新服务生态	168
    7.2.1  设计产业化的产生	169
    7.2.2  设计产业化的发展路径	170
    7.2.3  设计产业化的未来:顺势转型升级与深耕垂直领域	177
    7.3  产业设计化:以设计思维驱动产业转型发展	178
    7.3.1  迎接产业设计化时代	178
    7.3.2  产业设计化的演进路径	179
    7.3.3  产业设计化新趋势:设计驱动型产业	184
    思考题	189
    推荐阅读书目	189
    第8章  工业设计关系论	190
    8.1  工业设计与科技	190
    8.1.1  科技是工业设计进化与迭代的推手	190
    8.1.2  工业设计是科技社会化与人性化的载体	193
    8.1.3  科技创新与设计创新的关联	196
    8.2  工业设计与文化	198
    8.2.1  设计是一切文化创造活动的本源	198
    8.2.2  文化塑造设计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200
    8.2.3  工业设计驱动文化创新发展	202
    8.3  工业设计与经济	204
    8.3.1  工业设计提升企业竞争力	204
    8.3.2  工业设计促进消费升级	206
    8.3.3  从“产品附加值”到“体验附加值”	208
    思考题	210
    推荐阅读书目	210
    展开

    前     言

    本书的写作源自作者从事工业设计教育和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的长期积累,也与作者所在工作单位建设工业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的现实要求息息相关。
    作者所供职的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立足广州这座大湾区中心城市、具有蓬勃发展生命力的新兴设计院校,其艺术与设计学院近年来聚焦工业设计引领的设计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第三方学科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是全国设计学院中名副其实的后起之秀。得益于扎根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产业前沿优势和工业设计文化氛围浓厚的政策环境优势,广东工业大学的设计学科秉承“艺术与设计融合科技与产业”的办学理念,强化“集成新工科、教研国际化、实践新范式、服务大湾区”的学科特色,整合凝聚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设计创新力量,致力于探索一种基于工业设计集成创新、绿色设计科产融合,设计育人体系和行业紧缺人才培训相结合,中欧、粤港澳之间的校企协同联动,打造以“广东国际先进设计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为标杆的设计学科建设的“广工模式”,以承办全国首个以地方行政首长命名的官方设计赛事——广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为抓手,形成政、产、学、研、用、媒、金协同为工业设计赋能的良好发展生态。而这种集合多领域资源、大兵团协同作战正是设计学科相较于许多传统学科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所在。
    在这样一个多主体联动的创新共同体中,涉及的创新主体及受众包括:地方政府——设计战略、设计政策(含资金支持政策)的制定者,设计创新的推动者;设计院校——设计教学与设计科研高地,高端设计智库的承担者和中外设计交流的集聚地,同时其在校生将成为设计行业的潜在从业者;企业——设计成果孵化基地,优秀设计成果的承接者;设计组织和设计机构——设计赛事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设计产业的主力军;公众——设计创新活动的受益者,社会设计文化氛围的营造者。他们构成设计创新生态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彼此影响,相互推进,为新工科建设如何构建创新共同体提供了重要参照。在此工作环境下,作者就顺理成章地承担起工业设计专业及学科建设的相应任务,本书即为作者对工业设计领域相关重要问题思考的成果。
    我国现代设计(工业设计)是在全面引入和借鉴西方艺术设计学说、实践及教育模式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无形中养成了对西方设计路径的部分依赖。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实践通过“跨越”实现从“追踪”“并跑”到“引领”的发展范式转型,如何构建由“追随型”转向“引领型”的中国设计学派是中国设计学人理应秉持的文化自信和学科自觉。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设计学应在“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中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我国的设计学于2011年正式独立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加上之前作为一级学科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艺术设计学或设计艺术学的存在历史,作为学科的设计学历史还非常短暂。在设计实践不断开疆辟土、发展日新月异的同时,作为一门系统学科的设计学还面临着诸多困扰,如学科定位存在较大分歧,基本的学科规范尚待建立,一些重要的学科概念还待厘清等。这构成设计学一个非常独特的现实存在,同时也急迫地提出了开展设计学学理研究的重要性。
    工业设计是建设现代形态的设计学科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本书所面对的重要学术语境及研究对象。诚然,工业设计是工业化社会对“设计”的命名,但“设计”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个名字或者定义那么简单的,而是一门动态发展着的实践科学。设计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用途与意义,中外对“设计”的理解虽略有差异,但都不是刻板固定的注解,而是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设计的“不完全认识”。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农耕社会,设计以“手工”造物为特征;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工业社会,设计以规模化生产为显著特征;在当下信息社会,设计表现出“无形”服务的趋向。但无论是在什么时代,设计服务的主题都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美好生活”,人是设计结果评价的主观主体,自然是设计结果评价的客观主体,主观主体与客观主体在设计活动中浑然一体。创造更高质量的人类生活和探索更美好的人类未来是设计的意义,推动人类进步是设计肩负的重要使命,“创新”是其存在的本质。
    “创新”本不具有主观局限性,但是人类的思想认识和社会实践具有局限性,人类生存与发展长期是以“物”为依赖的,因此设计表现为“物”的设计与制造。即使在信息化社会,“非物”的设计也是基于“物”的相对概念衍生而来的。“设计”自身的无局限性导致设计的横向扩张,涉及众多领域和众多元素,使得设计成为一个相对复杂的活动。同时,由于设计学科的动态发展特征,人类对设计的认识存在不全面性,设计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不易解释的复杂概念。抛开人类认识的阶段局限性,设计学科客观上是与时俱进的,设计的范围随社会变迁逐渐扩大,设计造成的影响随时代发展更加深刻。设计具有宏观和微观双重层次。宏观设计可以引领人类发展方向,微观设计可以改造个体现实生活,规模是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变量。工业革命带来的“规模化”效应使人类对设计的认识提升到“工业层面”,因此工业设计成为设计的重要代名词,也是本书所着力研究分析的核心概念。
    作为大学本科工业设计专业的教材和作者的研究性成果,本书力求突破部分现有工业设计类教材“老、旧、破”的思想观念束缚,结合“新工科”建设的背景,围绕国家“三新一高”战略、“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业设计发展思想,在体例框架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与探索,分别从语境论、本体论、范畴论、价值论、方法论、政策论、产业论、关系论等8个方面层层深入展开论述。其中,语境论着重分析新工科建设这一全新语境对我国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深远影响、全球工业设计教育界的应对方案及其可能带来的突破方向;本体论探讨工业设计概念的衍变脉络、发展逻辑及科学范式,总体上解释工业设计是什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问题;范畴论、价值论、方法论则讲述工业设计涉及的重点领域、价值意义和通用研究方法,解释工业设计做什么的问题;政策论、产业论、关系论则讲述国家与社会层面推动工业设计发展的关键举措,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动向,以及工业设计与科技、文化、经济之间的紧密关系,解释工业设计行业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全书紧扣主题、兼顾前沿、体例完整、知识系统,理论阐释与案例解析紧密结合,表述做到深入浅出、生动翔实,重在对工业设计后续课程开启引导性思考,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设计世界的兴趣,对其深入学习和理解工业设计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较强的启发性。本书立足于知识创新、观点创新,尽可能吸纳目前设计学界对工业设计研究的最新成果,同时进行综合性的整理集成,与工业设计实践紧密互动,形成自洽的知识体系。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工业设计范式变革迅速,本书虽竭尽全体作者所能来描述工业设计领域的知识全景图,但表述片面、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大家指正,以便再版时我们一并修订。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晓刚,教授,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艺术学专业,广东省本科高校设计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主要方向为创意产品与设计产业研究。
  • 样 章 试 读
  • 图 书 评 价
华信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