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实验一 汤姆孙电子荷质比测量实 1
实验二 塞曼效应实验 8
实验三 卢瑟福散射实验 17
实验四 激光拉曼效应实验 25
实验五 黑体辐射实验 37
实验六 密立根油滴实验 44
实验七 弗兰克—赫兹实验 50
实验八 验证快速电子的动量与动能的相对论关系 61
实验九 氢(氘)原子光谱 69
实验十 光谱分析实验 74
实验十一 X射线及其应用实验 92
实验十二 核磁共振实验 99
实验十三 光磁共振实验 108
实验十四 光速测量实验 116
实验十五 扫描隧道显微镜 124
实验十六 原子力显微镜 130
实验十七 色度学实验 136
实验十八 理想真空二极管综合实验 142
实验十九 偏振光的观察及应用 157
实验二十 椭圆偏振法测薄膜厚度和折射率实验 161
实验二十一 激光原理实验 167
实验二十二 激光振镜扫描实验 175
实验二十三 空间复杂结构矢量光场的产生与调制 183
实验二十四 GPS声呐定位实验 191
实验二十五 超声光栅及应用 197
实验二十六 PN结特性和玻尔兹曼常数测量实验 201
实验二十七 晶体生长过程观察 212
实验二十八 LED综合特性测试实验 220
实验二十九 铁磁材料居里温度测量 236
实验三十 巨磁电阻效应及应用实验 242
实验三十一 传感器系统综合实验 256
实验三十二 蒸汽冷凝法制备纳米微粒 265
实验三十三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实验 272
实验三十四 表面等离子体实验 276
实验三十五 离子束表面改性实验 290
附录A 常用物理基本常数表 299
附录B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00
展开
前 言
当前科学研究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渐成趋势,技术革命正在向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信息技术与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等深度融合的方向加速演进,并向经济和社会领域快速渗透。这种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呈现的新特征,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物理基础和宽广的知识,具有独立、批判性思维和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能力。实验物理技术是工业实力的精华(里查德·费曼,1961年,《物理学未来》),近代物理中的一些研究思维和方法、实验物理技术对新学科、新产业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近代物理实验”是以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具有科学思维、有较强工程能力的创新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实验能力上,特别是培养与科学技术相适应的综合能力上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本教材结合了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诺贝尔物理学奖系列实验,构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新模式”“五校联合,物理实验教学资源区域共享的探索与研究”,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现代物理与工程应用实验室建设”,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项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物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浙江理工大学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近代物理应用实验”等的教学改革成果,将现代物理的实验思想和方法、现代物理理论的实际应用、基于人工智能概念的传感器技术以及与互联网新技术相结合的物理实验项目引用到实验教学中来;建立了“回顾历史、触摸现在、遇见未来”的基于“四维时空”概念的“近代物理应用实验”教学模式(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回顾科学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感受科学研究中人性的光辉;通过课堂实践,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与实验技术;通过课后探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应用拓展,遇见未来);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深度融合,拓展了实验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延伸了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升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本教材共选编了35个在近代物理学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作用的系列实验,涉及原子物理、分子和固体物理、原子核等内容。在介绍近代物理知识的同时,以诺贝尔物理学奖为主线,剖析事件的背景和作用以及当事人取得成功的经验,展示科学家的风格与科学精神,探讨科学发展的规律、理论与实验的关系、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将人文精神与物理实验相结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目的是将近代物理的思想和方法、现代科技理论和成果应用到物理实验教学中,通过实践过程,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操作技能、知识整合、成果转化等各层次的训练。因此,本教材的出版有利于实施新工科的教育改革,促进理工结合,实现实践创新能力强、学科间通透性强、视野广阔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本教材面向的对象主要为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因此,本书在内容叙述上避免安排过多复杂的数学公式,注重解读实验原理背后的历史故事、缘由发展和应用拓展等内容,强调物理思想;在编排方面以富媒体与纸质教材相结合的方式,嵌入相关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操作视频、电子课件(PPT)等链接,读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使教材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读者可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下载本教材配套资源。本教材为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四校合编教材,四所高校都是浙江省重点高校,它们的物理学科都有很强的工科专业作为支撑。本教材积极吸纳四所高校物理学科发展及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集各校所长,因而其中的近代物理实验内容更全面、应用更前沿。
虽然国内有不少的高校编有近代物理实验教材,但各高校办学层次不一样,而且这些教材主要是针对物理专业的学生的。而本教材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工科为主高校的非物理专业的学生。同时,各高校所开设的实验项目不完全相同,采用的仪器设备也不同,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教学要求。因此,编写一本既能反映近年来在近代物理实验课程改革中所取得的成果,又能满足近代物理实验课程教学要求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考虑到各高校所使用的仪器和实验内容不同,本教材将增加相关的扩展实验,以便其他高校参考使用。
本书由浙江理工大学李小云(负责实验二、四、七、九、十、十四、十五、十六、三十三的编写)、吴小平(并负责实验五、二十、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三十一的编写),浙江工业大学童建平(负责实验三、八、十三、十七、二十一、二十二的编写)、程琳(负责实验六、十九、二十四、二十九的编写)、李超荣(负责实验十一、二十七编写)、陈爱喜(负责实验一、十二的编写)、陈瑞品(负责实验二十三的编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徐娙梅(负责实验十八、三十、三十二的编写),中国计量大学张高会(负责实验三十四、三十五的编写)老师共同编写。另外,浙江理工大学王顺利、金立、赵廷玉、潘佳奇等老师以及李叔浩、王军霞等同学对本书的编写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教材在编写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普通高校“十三五”新形态教材建设项目和浙江理工大学教材建设等项目的资助。同时,一些兄弟院校的教材以及设备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书也为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还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也从网络上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和图片,并在每个实验后面进行了标注,对于部分网络上转引的资料,由于难以确定原作者,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感谢。正是由于如此广泛丰富的参考资料,我们才能为学生呈现出这样一本内容充实、生动的教材。我们向所有对本书做出贡献的同仁致以深切的谢意。
由于编者的学术水平有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教材中难免有不足和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在再版中加以纠正。
编 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