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第 1 章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基础
1.1党政机关公文概述 1
1.1.1什么是公文 1
1.1.2党政机关公文的种类 1
1.1.3党政机关公文的重要作用 1
1.2党政机关公文格式 3
1.2.1党政机关公文的版头 4
1.2.2党政机关公文的主体 5
1.2.3党政机关公文的版记 9
1.2.4党政机关公文用纸、版面及页码 10
1.2.5党政机关公文的印制装订 10
1.2.6党政机关公文的特定格式 11
1.3党政机关公文的表达方式 12
1.3.1 叙述 12
1.3.2 说明 13
1.3.3 议论 14
1.3.4 夹叙夹议 14
第 2 章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
2.1党政机关公文行文规则 15
2.1.1党政机关公文的文种 15
2.1.2党政机关公文的行文关系与行文方向 16
2.1.3党政机关公文的行文方式 17
2.1.4党政机关公文的行文原则 19
2.2党政机关公文拟制 20
2.2.1党政机关公文的起草 20
2.2.2党政机关公文的审核 27
2.2.3党政机关公文的签发 29
2.3党政机关公文办理 30
2.3.1收文办理 30
2.3.2发文办理 31
2.3.3整理归档 32
2.4党政机关公文管理 32
2.4.1公文管理的内容 32
2.4.2公文管理的要求 33
第 3 章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
3.1党政机关公文主旨的确立 34
3.1.1确立公文主旨的原则 35
3.1.2确立公文主旨的方法 37
3.1.3公文显旨的形式 38
3.2党政机关公文材料的选用 42
3.2.1公文材料的收集 42
3.2.2公文材料的选用 43
3.3党政机关公文结构的安排 44
3.3.1公文结构的基本要求 44
3.3.2公文篇章结构的安排 45
3.4党政机关公文的文风 51
3.4.1不良公文文风的表现 52
3.4.2树立良好的文风 53
3.4.3党政机关公文的语言风格 53
3.5党政机关公文语言的表达要求 54
3.5.1言语简要 54
3.5.2内涵明确 55
3.5.3表述严谨 57
3.6党政机关公文词语的使用 59
3.6.1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 59
3.6.2用词准确 60
3.7党政机关公文句式的选用 61
3.8党政机关公文惯用语的使用 64
第 4 章 法定公文的撰写与范本
4.1下行文的撰写与范本 68
4.1.1 决议 68
4.1.2 决定 71
4.1.3 命令(令) 77
4.1.4 公报 82
4.1.5 公告 87
4.1.6 通告 91
4.1.7 通知 95
4.1.8 通报 102
4.1.9 批复 108
4.2平行文的撰写与范本 111
4.2.1 意见 111
4.2.2 函 116
4.2.3 纪要 120
4.3上行文的撰写与范本 126
4.3.1 报告 126
4.3.2 请示 134
4.3.3 议案 139
第 5 章 日常办公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5.1规约性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146
5.1.1 章程 146
5.1.2 条例 148
5.1.3 规定 151
5.1.4 办法 153
5.1.5 细则 156
5.1.6 守则 158
5.1.7 制度 159
5.2信息类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161
5.2.1 简报 161
5.2.2公文摘要 168
5.2.3典型材料 168
5.2.4 大 事记 171
5.3计划类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173
5.3.1 规划 173
5.3.2 要点 177
5.3.3 计划 178
5.3.4 安排 182
5.3.5 提纲 184
5.3.6 方案 186
5.4总结报告类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189
5.4.1 总结 189
5.4.2述职报告 194
5.4.3调查报告 197
5.4.4工作汇报 200
5.4.5检讨报告 203
5.4.6组织鉴定 205
5.4.7 情况 206
5.4.8 学习收获 207
5.5条据类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209
5.5.1说明性条据 209
5.5.2凭证性条据 211
5.6周知类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213
5.6.1 启事 213
5.6.2 声明 215
第 6 章 会务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6.1会议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218
6.1.1会议预备通知 218
6.1.2会议工作报告 220
6.1.3会议记录 223
6.2讲话类文书的撰写与范文 226
6.2.1 开 幕词 226
6.2.2 闭 幕词 230
6.2.3 讲 话稿 233
6.2.4 发 言稿 236
6.2.5 主 持词 237
6.2.6竞聘演讲稿 241
6.2.7就职演讲稿 243
6.2.8离职演讲稿 245
6.2.9 讲 评稿 246
第 7 章 公务交际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7.1祝贺致辞类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248
7.1.1 祝词 248
7.1.2 贺词 251
7.1.3 喜报 254
7.1.4 欢 迎词 256
7.1.5 欢 送词 257
7.1.6 答 谢词 258
7.2聘邀类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260
7.2.1 请柬 260
7.2.2 邀 请书 261
7.2.3 聘 请书 263
7.3哀悼类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265
7.3.1 讣告 265
7.3.2 悼词 268
7.3.3 唁电 269
7.4书信类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271
7.4.1 证 明信 271
7.4.2 公 开信 274
7.4.3 介 绍信 276
7.4.4 表 扬信 278
7.4.5 批 评信 281
7.4.6 慰 问信 282
7.4.7 感 谢信 285
7.4.8 道 歉信 288
7.4.9 推 荐信 290
7.4.10 辞 职信 292
7.4.11 申 请书 295
7.4.12 建 议书 297
7.4.13 倡 议书 298
7.4.14 保 证书 302
7.4.15 志 愿书 303
7.4.16 决 心书 304
7.4.17 号 召书 307
附 件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310
展开
前言
公文,即公务文书或公务文件,属应用文。公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文,是指一切党政机关,党政机关的部、委、办、厅(局)等工作部门,党政机关的直属机构和群众团体等,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过程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文字材料。狭义的公文,是指在机关、部门单位之间,以规范体式运行的文字材料,俗称“红头文件”。
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一切工作,几乎都可以用公文的形式表达;无论是从事党政事务,还是从事专业工作,都要学会通过公文来传达政令政策、处理公务。
可见,公文写作是每一位公务员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掌握公文写作要领,是提升执行公务能力和公文写作质量的前提。然而,公文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蕴含着机关、部门单位办文办事办会等工作规律和方式方法,因此,公文写作过程中除了要掌握一般的写作技巧,还要遵循一些特殊的规则。
本书旨在帮助各级、各类公文撰写人员,了解各文种的使用方法与文种结构,通过对照正确规范的公文格式,参考各种优秀的公文范例,全面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而提高写作速度,具备更强的公文写作能力。
本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快速提升公文写作能力的好帮手。
本书特色
1.内容丰富,表述清晰
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公文写作基础、公文处理、公文写作技巧,以及法定公文、日常办公文书、会务文书、公务交际文书的撰写与范本等部分,重点介绍使用频率高、实用性强的文种。本书将理论、技巧、模板紧密结合,重点突出,
繁简适宜,通俗易懂,便于掌握。
2.紧贴实际,即查即用
本书紧贴公文写作实际需要,对每个文种的概念、种类、适用范围、格式写法和注意事项等做了精要的介绍,真正做到手把手教授读者在公文写作时如何选择文种,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写作技巧和方法。
3.范例经典,可借鉴性强
本书针对每个文种提供了大量经典、规范的例文,极具可借鉴性,方便读者参考、学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本书内容及结构体系
第 1 章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基础
本章对党政机关公文写作基础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读者能够快速掌握什么是公文、公文的种类、公文的作用、公文格式,以及公文的表达方式等。
第 2 章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
本章对党政机关公文处理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读者能够掌握公文行文规则、公文拟制、公文办理,以及公文管理等。
第 3 章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
本章对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读者能够全面掌握公文主旨的确立、公文材料的选用、公文结构的安排,以及公文的文风等。
第 4 章 法定公文的撰写与范本
本章对法定公文的写作格式与写作技巧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写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分析。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读者能够快速提升法定公文写作的能力。
第 5 章 日常办公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本章对日常办公文书的写作格式与写作技巧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写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分析。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读者能够快速提升日常办公文书写作的能力。
第 6 章 会务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本章对会务文书的写作格式与写作技巧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写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分析。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读者能够快速提升会务文书写作的能力。
第 7 章 公务交际文书的撰写与范本
本章对公务交际文书的写作格式与写作技巧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写作过程
中应当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分析。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读者能够快速提升公务交际文书写作的能力。
本书读者对象
·公文写作的初学者
·新入职的公务员
·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员
·党政机关各级各类的工作人员
·涉及公文写作的其他人员
囿于能力有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专家及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