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目录
红楼文本篇
《红楼梦》叙事结构 8
《红楼梦》人物解析 16
《红楼梦》人物概况 26
《红楼梦》写作技巧 33
《红楼梦》诗词曲赋 39
《红楼梦》语言风格 48
《红楼梦》作者探源 54
红楼文化篇
《红楼梦》与中国服饰文化 64
《红楼梦》与中国建筑文化 70
《红楼梦》与中国园林文化 78
《红楼梦》与中国家具文化 88
《红楼梦》与中国儒家文化 93
《红楼梦》与中国佛道文化 98
《红楼梦》与中国礼仪文化 106
《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 111
《红楼梦》与中国官爵文化 119
《红楼梦》与中国科举文化 125
《红楼梦》与中国医药文化 132
《红楼梦》与中国养生文化 137
《红楼梦》与中国饮食文化 142
《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 148
《红楼梦》与中国传统管理 154
《红楼梦》与中国古代经济 165
红楼资源篇
一、《红楼梦》人物关系微课系列 180
二、《红楼梦》与中国服饰文化微课系列 189
三、《红楼梦》与中国饮食文化微课系列 201
四、《红楼梦》与中国建筑文化微课系列 208
五、《红楼梦》与中国园林文化微课系列 216
六、《红楼梦》与中国家具文化微课系列 223
七、《红楼梦》与中国年俗文化微课系列 229
八、《红楼梦》与中国科举文化微课系列 233
九、《红楼梦》与中国医药文化微课系列 238
十、《红楼梦》与中国姓名文化微课系列 249
展开
“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当下的重大国策。2017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一项宏大的文化工程,也是一门精细的具体课程。说它宏大,是因为这一切都需要建构一个完备的体系,由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齐心协力,参与其中;说它精细,是因为要在宏大的体系中找到一个个能具体落实的课程内容,构建详细的认知系统,精准到每一个知识点。那么如何找到一个个切入点,去构建一门门具有普适性的传统文化必修课,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成了最为关键的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无论是作为小说的《红楼梦》文本,还是作为红学研究的学术对象,它在中华文化史上都是璀璨而闪亮的。《红楼梦》既是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华传统学术研究范式的典型代表。所以“红楼梦”三个字,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绝不仅仅是一个书名符号那么简单,而是被认定为浓缩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结晶体。因此,将《红楼梦》开发成高校人文素养课程,以它来作为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载体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人文素养”这个词其实是两个部分的结合,人文与素养。人文是知识层面,它表现为一种实态,是具体的认知体系。素养是一个人因为有了具体的知识体系而内化成的稳定的个人气质与精神品质,它表现为一种虚态。虚实结合就有了我们当下所指的人文素养。不难发现,无论如何诠释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是素养的基础与前提。所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第一步就是要让他们获得人文知识。什么是人文?《辞海》解释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又因为文化的本质是不同地理区域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并逐步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它包含着人的衣食住行,也包含着人的心理、意识与思想活动,简单地说,人文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史哲的综合与融通。如果将《红楼梦》作为高校人文素养课程,在人文知识层面它能包含多少中国的文史哲的内容呢?
《红楼梦》是我国清代的一部文学作品,换句话说,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件产物。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它作为小说的文学性与艺术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具有深刻的时代性和超强的现代性。
所谓时代性是指《红楼梦》的文本被深深地刻录上了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的印记。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贾雨村等人的寒窗苦读、赴京赶考看到中国古代的科
举制度;可以通过元春省亲看到皇家宫廷制度;可以通过秦可卿之死看到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可以通过刘姥姥进贾府看到古代普通民众的生活疾苦;可以通过袭人、晴雯、紫鹃等人的日常生活看到奴婢制度,等等。《红楼梦》能被称为“百科全书”,也是因为书中所涉及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极其宽广,诸如诗词、园林、建筑、服饰、医药、饮食、器用、戏曲、风俗、游戏等。作为文学作品,《红楼梦》真实而细腻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
所谓现代性是指《红楼梦》文本有一种超强的对现代社会的切入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读者借助红楼故事情节进行系统的哲学反思。《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果,在流传并逐步普及的过程中它反过来又会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它不仅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整个民族的心理与文化个性都有影响。前者多表现在诗词、绘画、文学创作等方面,后者多表现在国人的情趣、心态以及理想信念之上。这两者相互交融,相互作用,使得一代一代的中国人对《红楼梦》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情感依赖,这就使得《红楼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源源不断地散发着一种强有力的召唤力,在这种召唤力之下,众多的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医学家、美学家、管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被吸引聚集起来,他们将自己的专业专攻融汇贯通在《红楼梦》的研究之中,成就了红学内容的四通八达以及学术精神的兼容并包。
《红楼梦》除了有它反映传统文化和社会的时代性以及反作用于中国文化的现代性以外,它和中国人文还有着另一层更为深刻的关系,那就是《红楼梦》对中国人的生存样态、情感表达以及行为模式都有着普遍而深刻的揭示。例如中国人如何积极入世、如何做官为民、如何娱乐消遣、如何争斗妥协……成穷在其《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曾说:“在《红楼梦》中,中国人的生存样态及其情感行为方式是作为有类‘游戏规则’或‘数学公式’那样的普遍性来表现的。游戏者可以不断地更替,但游戏规则却始终保持一致;运算的数据可以每次不同,但数据之间的基本关系和运算规则却没有什么两样。”
综合以上,《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是立体而多维度,层层深入并丝丝紧扣的。这样一来,《红楼梦》能综合融通中国的文史哲,并为构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课程就创造了极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编者
2020年4月2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