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信教育资源网
劳动教育通论
作   译   者:韩作生 出 版 日 期:2024-06-01
出   版   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维   护   人:路越 
书   代   号:G0487930 I S B N:9787121487934

图书简介: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将劳动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体系之中,以人文精神涵养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情怀,注重劳动文明的传承发展,进一步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本书包含上篇、中篇、下篇。上篇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核心内容。中篇以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为内核,涉及劳动育人、劳动诗词歌赋、家风中的劳动精神传承等内容。下篇主要从社会发展层面,讲述劳动形态的发展演变,以及劳动发明与劳动创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有随着数字劳动、智能劳动的兴起,未来劳动形态的创新发展等。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劳动文化传承与劳动育人原理相结合,在教材设计及实际应用中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加深对劳动的理解,鼓励学生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在身体力行中成为劳动的主体,从而增强劳动育人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本书适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的通识必修课教材。
定价 55.0
您的专属联系人更多
关注 评论(2) 分享
配套资源 图书内容 样章/电子教材 图书评价
  • 配 套 资 源

    本书资源

    会员上传本书资源

  • 图 书 内 容

    内容简介

    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将劳动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体系之中,以人文精神涵养当代大学生的劳动情怀,注重劳动文明的传承发展,进一步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本书包含上篇、中篇、下篇。上篇主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核心内容。中篇以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为内核,涉及劳动育人、劳动诗词歌赋、家风中的劳动精神传承等内容。下篇主要从社会发展层面,讲述劳动形态的发展演变,以及劳动发明与劳动创造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有随着数字劳动、智能劳动的兴起,未来劳动形态的创新发展等。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劳动文化传承与劳动育人原理相结合,在教材设计及实际应用中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方式加深对劳动的理解,鼓励学生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在身体力行中成为劳动的主体,从而增强劳动育人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本书适合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的通识必修课教材。

    图书详情

    ISBN:9787121487934
    开 本:16(185*260)
    页 数:224
    字 数:336

    本书目录

    绪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教育 ················································.1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劳动教育的孕育初塑(1949—1956 年) ···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的探索 ···································3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劳动教育的特点 ································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1956—1978 年) ···6
    一、结合新形势确立新的教育方针 ······································6
    二、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 ···································7
    三、推行半工半读,探索“两种制度” ··································7
    四、落实“八字方针”稳步发展劳动教育 ·····························8
    第三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1978—2012 年) ····························9
    一、改革开放时期的劳动教育 ············································9
    二、新世纪初期的劳动教育 ············································.10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完善确立 ( 2012 年至今) ······················.11
    一、劳动教育纳入学生核心素养之列 ································.12
    二、劳动素养成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 ·····························.12
    三、劳动教育列入“五育”重新取得独立地位 ····················.12
    思考与实践 ·······································································.14
    上 篇
    第一章 劳动与劳动观 ·······························································17
    第一节 劳动 ····································································.19
    一、劳动的含义 ···························································.19
    二、劳动的特征 ···························································.20
    三、劳动的分类 ···························································.21
    展开

    前     言

    在高等院校中加强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积极参与劳动的习惯,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全国大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全面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是当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劳动教育,党和国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一、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劳动教育一直受到高度重视,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动教育都被置于极为重要的位置。长期以来,各地各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其地位正被淡化、弱化、边缘化。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引导人人参与劳动、人人爱劳动的良好氛围,引导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良好风尚。当前,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无论从国家发展还是社会进步,加强劳动教育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韩作生,男,汉族,1966年1月生,山东曹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山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主要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14项,出版著作、教材15部,其中主编山东省高校统编教材2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 样 章 试 读
  • 图 书 评 价 我要评论
华信教育资源网